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张成 《学语文》2007,(4):17-17
"北大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十三岁  相似文献   

6.
董文静 《学语文》2002,(4):22-22
《十三岁的际遇》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但文中有一句话,理解起来却让我颇费了一番脑筋。现抄录于下,并略作分析。原句是这样的: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线教师,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对学情分析、课标解读、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用进行综合分析。篇幅长的文章、语言含蓄诗意的文章历来都让教师们在进行教学处理时觉得困难。以《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为例进行教学处理分析。  相似文献   

8.
整体感知此文难度较大,我设想通过“三读”来完成:一是课前预习读,要求解决生字,读得流畅、有感情,词、句不理解可以放过,粗通大意即可;二是课内读,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与练习,基本解决整体感知问题;三是课后读,争取多一些感悟、收获,并摘抄文中词、句。  相似文献   

9.
田晓菲,中国80年代诗坛名少年诗人。因诗歌创作成绩不俗,十三岁就入北京大学学习。写作《十三岁的际遇》时,田晓菲仅十六岁,已是北大三年级的学生。章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而作。她在中记叙自己在北大成长的历程,倾吐自己对北大的衷情。她将散当作诗歌般:写作,成功借用呼告这种现代诗歌常用的抒情方法抒写真情,营造出了强烈的抒情氛围。  相似文献   

10.
11.
那时候,就是在白天我也不怎么出去玩,经常在破旧的家里着迷地捧着一本本厚书。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李自成》,大多是在那小小的抗震棚里看过的。尽管一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给我起绰号,叫我“小书呆子”,可我才不在乎呢!随他叫去好了,一百单八将,三国争天下,可比跳皮筋、抱娃娃有趣得多了。  相似文献   

12.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诉说了自己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而又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抒发了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3.
十三岁那年的春节,作为留守儿童.我被刘叔一家选中跟他们一起过年。刘叔、刘姨,还有他们的女儿刘小洋,把我接到他们家。腊月二十九那一整天,我都玩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课《十三岁的际遇》是田晓菲16岁那年在北大校园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抒情咏志散。作以“不系之舟”为意象,以不断追求理想为感情线索来组织材料,信笔抒写,浑然天成,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孤独的期望十三年的时光短暂而漫长回忆的画卷里没有那浅蓝色的忧伤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读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就深深地被打动了.丰富饱满的情感,清新委婉的笔触,深邃精到的评述,让你的生命不由得充满诗意的灵动,让你的精神不由得焕发奋进的光焰.连续读了三遍,还是回味无穷.可是这样的一篇两千多字情感细腻、文采斐然、意韵隽永的美文,该如何带学生走进去,并能有所领悟呢?刚刚进入初中一个月,语文基础稍差的学生连读通都成问题,不要说读懂并领悟了.  相似文献   

17.
18.
《宽容的魅力》的确是一篇启人心智的好文章.通过认真阅读我们发现.文章不仅告诉了我们“宽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宽容”.还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宽容”。  相似文献   

19.
20.
《梅花魂》的阅读指导,笔者采用以情导读法引领学生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着手,切入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