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2.
马静 《现代语文》2010,(6):153-15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收录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这篇文章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秋雨散文》。时隔八年之后,在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月出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也收录了这篇《道士塔》。细心研读之后,笔者发现,二者存在着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3.
文化散文(或曰学者散文》以其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深刻的思想见长,涉及历史文化和背景知识往往比较复杂,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因此,学生学起来无从下手,一头雾水,教师教起来也不着边际,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只是人云亦云,更不要说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完《道士塔》后,我自认为找到了能让学生比较轻松学好文化散文的教  相似文献   

4.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学者,散文家。《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作品曾仵社会上广泛传读,引发了一场“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热潮。随着《道士塔》《废墟》等作品被选入教材,余秋雨也成了很多中学生心中的偶像作家。  相似文献   

6.
走近余秋雨     
作家档案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12岁时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时以出色的学业名列前茅。1963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以成绩优秀留校任教。其散文《乡关何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文化史述》《艺术创作工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余秋雨的散文以其博大的文化内涵、恣肆的激情文采而风靡海内外。其散文《老屋窗口》《道士塔》《沙原隐泉》等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作品选读一老屋窗口(…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我们贯彻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是培养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基于这种“学生观”,我们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对各种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文化含量厚重的课文,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促使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高中第三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就是一篇积淀着深厚人文内涵,充溢着历史沧桑感的文章。《道士塔》一文,是余秋雨先生对20世纪初敦煌文物被盗这一…  相似文献   

9.
写作中,如何将材料运用情景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枯骨生肉”。以选入课本的《道士塔》为例,文章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多处作了情景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首先,余秋雨在写作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高瞻冷峻的笔触贯穿全篇,人们往往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一股学者书生气。他在文章中生动感人地叙述着历史…  相似文献   

11.
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的《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学习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与王道士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但文中的叙述却那样具体生动,这是否有些违背历史事实?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以自读课文,新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这些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这学习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另一方面,《道士塔》作为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的精品,内容上是大题材、大场景、大主题;题材涉及文化遗产,场景横跨古今中外,主题切中民族悲剧。而文本形式上又别开生面,以诗化语言传情达意,以漫画笔法勾画人物,以对比手法切进事理。课文无疑是文质皆美,言警意深。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自读课时内,面面俱到,只会是面面不到;如要让教师代学生深挖透析,于他们多半是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13.
《道士塔》是一篇内涵丰富、深沉厚重的文化散文。文章以王道士破坏和贱卖敦煌文物的史实为依据,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表现了作者痛苦深邃的思考和愤恨交织的感情。我希望能够通过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和学生一起倾听历史沉重的足音,了解酿成莫高窟文化悲剧的根源,完成一次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反思与探讨目标既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生成。本文特别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故教师直接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课文中的描写和叙…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代表作《道士塔》,打破了中国散文传统的结构布局和叙述轨迹,以貌似独立成节而又存在情感逻辑关联的单元故事结构全篇,开创了散文形式上的新格局。同时,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和虚构想象等技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蕴含着咀嚼不尽的艺术魅力,并以"格式的特别"深刻表现了他对文物被肆意"破坏"和"出卖"的强烈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奖”,甚至还被盛誉为“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下面我们就以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的《道士塔》为例来了解余秋雨散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文化散文”,形象地深省并揭示了酿成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读来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扼腕。文章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跟作者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密不可分。文章由小到大、由实到虚运用了五组对比,深刻地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8.
文化之边     
孟静  小果 《课外阅读》2008,(7):36-37
我们曾经用什么界定了文化的边缘?读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我心中充满了疑问。王道士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中国落寞文化悲哀的缩影么?王道士太过于卑微,如此一个卑微的人却看守了整个敦煌文化。试想,如果当时敦煌文化不在中国落寞,岂不是对大英帝国所修的多所博物馆的侮辱?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入了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道士塔》。余文以充满忧患意识的语言记述了中华民族永远难忘的一段文化屈辱史,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这篇课文时,好学的学生们问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增加了我对藏经洞诸事的兴趣,为此查阅了许多资料,觉得还可以给原作加一些注释,便于全面、历史的看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导读:一位文人,一场旅行,掀起一场“文化大散文”的风潮。《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此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一位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写下的这些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从道士塔到酒公墓,从阳关雪到吴江船,从青云谱到天一阁,从西湖到苏州,他看到的是那些隐藏在具体意象后的历史累积;他抗拒着痛苦,追寻着文化,书写着历史,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远行跋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层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文积淀的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