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曾经在《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寻友不遇的贾岛在归途中凝神思索: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他不断地做着推和敲的手势,  相似文献   

3.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4.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5.
郭成杰 《现代语文》2005,(5):126-126
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不用推敲的“推敲”》发表在《作文指导报》2002年某一期上。大意是说,“推敲”一典源出贾岛的《题李凝故居》,诗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自己去访问在野外隐居的朋友。到朋友的住处,天色已晚。于是看到“鸟宿池边树”就“僧敲月下门。”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诗人正同时做着僧人,所以这个僧就是贾岛。门不是自家的,又是傍晚时分,对门当敲是自然的,我觉得用不着推敲,尤其用不着让在京城做着京兆尹(京城的行政长官)并没有身临其境的韩愈来敲定“敲”字。这个故事揭示出传说是民众理想的折射,文人们的传说也一样——这是一个以文…  相似文献   

6.
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  相似文献   

7.
杜雪珍 《小学生》2013,(11):32-32
相传我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有一次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未遇到,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韩愈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  相似文献   

8.
诗词欣赏常为人提起 ,它总让人感觉是个“问题”横在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面前。关键是应从哪里切入 ?人们往往为欣赏的切入点烦恼 ,以致于面临那优美的诗词会茫然不知所措。在诗词欣赏中 ,文学史上有许多佳话能够给人启迪。其中有一则“推敲”的故事 ,说的是中唐那“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贾岛 ,一次为《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煞费苦心。是用“推”好 ,还是用“敲”好 ?贾岛捉摸得痴迷 ,无意中冲撞了时为京兆尹的韩愈的车骑。韩愈得知缘由 ,说那还是用“敲”好。从此二人成为忘年交。这当然只是传说 ,…  相似文献   

9.
诗文的语言不但要求一般意义上的准确、鲜明、生动,诸如用词贴切,语法正确,意思明晰,文笔活泼,注意修辞等,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做到合乎语言环境。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相似文献   

10.
“推敲辨”     
大家都熟悉的推敲典故出自唐朝贾岛《题李凝幽居》,全首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一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从『月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知写的是夜到友人家,因为是夜  相似文献   

11.
“推敲”自古就是炼字佳话。本文针对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贾岛《题李凝幽居》“推敲”的分析,提出了质疑,考据与义理相结合,提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2.
马志伦 《语文天地》2015,(10):31-33
李白、杜甫、李清照和辛弃疾等大诗人、大词人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词章,然而也有不少诗人词人只因为其诗其词中有一联或者一句令人叫绝,就让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比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的钱起,“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宫词二首(其一)》)的张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的贾岛,“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贾岛于驴背吟“推敲”诗的故事,历来脍灸人口。但全诗的内容是什么?熟悉的人就不是太多了。这是一首访友的五律诗,诗题为《题李凝幽居》。全诗八句,不妨录之于后,试作一些解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乌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似文献   

14.
“推敲”这个词妇孺皆知,关于“推敲”的一段文坛佳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隋唐嘉话》《唐诗纪事》《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有记载。其中北宋阮阅《诗话总龟》最为生动详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字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贾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说:“‘敲”字佳。’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被奉为一字之师的佳说甚多,其中较为后人熟悉的当推唐代行吟诗人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诗句中用“推”、“敲”字,贾岛遂拜韩愈为一字之师,传为佳话。同时被后人崇为炼字炼意的绝好佐证而广泛传颂。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朱光潜先生的炼字炼意说,其文为《咬文嚼字》,但笔者读后沉思良久,掩卷之时,发现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孰好孰坏应从作诗的主体韩愈与贾岛身上寻根溯源,较为恰当:一、贾岛何以对“推”、“敲”二字诿决不下呢?从表面上看好像诗人在苦吟于用“推”还是用“敲”的字的选择上,在其恰当与…  相似文献   

16.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  相似文献   

17.
学习了《咬文嚼字》,许多师生可能还沉浸在“推”和“敲”选哪个字好的深长思考中。朱先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贾岛当时显然知道,但为什么还是难以取舍呢?而韩愈这位文苑巨擘炼字高手经过长考,为他这一“用字的难处”作了一个取舍,并得到普遍认同。可是韩愈是怎么想的文章却不接着直接解说清楚,是不是朱先生也弄不清贾岛无法确定哪个字好的道理呢?  相似文献   

18.
《刘公嘉话》记载:贾岛首次进京赶考,一天在驴上作了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这个字。又想用“敲”这个字。反复思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在驴上吟咏起来,并不断地作手势比划着。走着走着,恰巧遇上了当时吏部任上的京兆尹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将驴上作诗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陈述。  相似文献   

19.
推敲     
贾岛年轻的时候家境不富裕,出家当了和尚。一 天,他去拜访友人李凝,到李家时,天已很晚了。 你把诗给 我念一遍。一 /还是“敲”字好。 月夜访友,即使人家 门未关,也应该敲门 而入符合常理。, 后来,韩愈和贾 岛成了亲密的诗友, 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 还了俗,不再当和尚 还考中了进士呢!推敲@昆明 @胡军  相似文献   

20.
时间:唐朝人物:贾岛(刘毅轩饰)、韩愈(朱晏民饰)、百姓(陈文倩等饰)、差人甲(祝玉扬饰)、差人乙(陈映璨饰)。道具:1.贾岛、韩愈等人的衣服。2.毛驴一头(纸糊)。3.官轿(纸糊)。布景:1.长安郊外,李凝家门前。2.长安大街。旁白:唐朝时期,有两位诗人:一位叫贾岛,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另一位叫韩愈,在长安城里做官。他们之间因为一首小诗里面的一个字,传唱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课本剧《推敲》。第一幕[布景1:长安郊外]贾岛:(骑着毛驴出场,边走边说)我叫贾岛,法号无本,要去拜访朋友李凝。天色已晚,我得抓紧时间赶路(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