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科 《语文知识》2001,(10):41-44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这是徐迟的美文《黄山记》中一段别致的文字。对划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的表述会是先将“这个诗人”的姓名写出来:“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他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也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潮平两面三刀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盛唐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在大约五十年间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颖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以各具特色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这种盛况正如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一首里所形容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  相似文献   

3.
刘长卿,唐朝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780年,是盛唐末季和中唐初度时期的诗人,字子房,河间人氏。开元21年(公元733年)中进士,官至随州刺史,故又有刘随州之称。他作诗好为五言,曾以“五言长城”自命。但他在世之日诗名并不甚著,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仅选了他九首诗,把他排入肃、代两朝中兴诗人钱起、戴叔伦、皇甫冉、郎士元之列,而不能进入开元天宝诗人之行,且多微词,说他“诗体不新”“思锐才窄”。直到中  相似文献   

4.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诗人,又善草书。常常在醉后号呼狂走,达到入神入迷的境地才突自下笔;有时以头濡墨而书,时人呼他为“张颠”。他的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在当时享有“三绝”  相似文献   

5.
《红蜻蜓》2023,(12):12-13
<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李白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6.
岑参与道教     
诗人岑参生活的盛唐时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统治者崇道最盛的时期。岑参与道教有关的诗歌很多,考察和研究当时的崇道文化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岑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白的故事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人称“诗仙”李白的鼻子有点高 ,两眼深凹 ,炯炯有神 ,有点像外国人。有人认为李白可能是犹太人的后裔。他自称是“陇西布衣” ,即西北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李白的性格有两大特征 :一是好饮酒 ,他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在饮酒后醉态中创作的。二是为人心高气傲 ,不论你做多大的官 ,他都敢瞧你不起。李白是个天才人物 ,才华横溢 ,他 1 0岁时就熟读了中国的古籍 ,他喜好剑术 ,爱打抱不平 ,从小很有抱负 ,对钱财并不看重 ,还乐于向贫苦的人施舍。唐朝天宝年间 (公元71 3年 ) ,李白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 ,遇到当时著名的诗人贺知…  相似文献   

8.
从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大历初,约五十年间,是唐诗发展的最辉煌时期,诗歌的发展呈迅速上升的势头。人们常说“秦汉的气魄,盛唐的抱负”,这一时期的诗人大都怀抱着宏伟的理想和抱负,用五彩斑斓的诗篇描绘着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反映时代的生活。李白《古风》其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描绘出这一代诗人都试图在清明的政治环境里一展宏图。他们的诗篇正以前所未有的盛唐之音,沤歌理想与生活。风格多样的诗人们在灿烂的诗空,相互彪炳,组成了众星争辉的诗坛盛况。人们把这段诗坛盛况称作盛唐气象。一、…  相似文献   

9.
李白在河南     
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多次游历河南。关于李白的思想,我们认为用入世和出世相互矛盾、交互消长可概而括之。这种思想矛盾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开元、天宝两个阶段:开元中李白入世思想较浓,出世思想较淡;天宝中李白出世思想较浓,入世思想较淡。而李白在河南的生活,恰好为李白两个思想阶段的高峰期。因此,认识、研究李白在河南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感觉李白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的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  相似文献   

11.
回眸整个灿烂的唐诗星河,最耀眼的星辰是"潇洒飘逸"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圣"杜甫。探究他们生活的时代,李白生活在开元,即所谓"盛唐"时期。而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前后相差也不过数十年,但两人诗风却完全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对比两位诗人的心路历程、出生背景、政治理想等来揭示其作品风格形成的深刻原因。心路历程不同开元盛世,天宝年间的烟尘之中,谪仙人的豪放飘逸弥散在整个时空中。他行踪飘忽,惊鸿一瞥。他在《行路难》里长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活跃于诗坛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称他为山水田园诗人,并不意味着他只写山水田园诗。其实王维的诗歌内容相当丰富,题材也十分广泛,但最能代表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成就的,仍然是他创作的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既是诗人,又工于绘画,还精通音律。作为一位具有广博修养的艺术家,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杰出  相似文献   

13.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开元十六年的春天,他来到了江夏。当地文人雅士听说李白要途经此地,便在黄鹤楼上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为这位使他们仰慕已久的天才诗人接风洗尘。酒过数巡,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提出让这位名满天下的贵客以黄鹤楼为题赋诗助兴。此时的李白也有了几分酒意,他毫不推辞,拿起人们递过来的笔,饱蘸浓墨,…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前人推崇之至。但“自古才命两相妨”,诗人在政治道路上却一生坷坎,两次被贬,再历遐荒。就在两次贬谪的中间,大约开元末、天宝初,他曾受任为江宁丞。“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送韦十二兵曹》)。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感伤的。在一个秋天的雨夜,诗人登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寒雨萧萧,大江夜流,饮酒送别,直到天色渐明。离意别绪,他乡宦情,一齐涌上心头。诗人援笔成篇,写下了传诵千秋的七绝名作《芙蓉楼送辛渐》(选人初中语文第二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相似文献   

15.
诗人李白对战争的态度杨海波李白所生活的开元、天宝年代,戍边、开边战争不断,标志唐代由极盛而至衰落的安史之乱也在这个时期。这就使诗人经常处在战争的氛围之中。诗人对这些内外战争并没有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而是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关心人民安居乐业的立场上,对戍...  相似文献   

16.
李炳荣 《学语文》2005,(3):2-32,29
盾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见卷首)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正>李白是盛唐诗坛顶流、文化界超级偶像,泾县令汪伦,是他的忠实粉丝。由于生性热情,李白不仅常常让人“路转粉”,还让人“粉转友”,不少原本因诗才倾慕李白的人,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成为了李白的朋友,汪伦正是其中之一。毫不夸张地说,“社交达人”李白的知心好友,几乎遍布了半个盛唐。  相似文献   

18.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是大唐王朝开元天宝年间顶尖的宫廷歌手,唐明皇最赏识的教坊乐工。李龟年最得意的是,天宝三载春夜在唐明皇与妃子赏名花之时,他即席演唱李白的清平调词,李隆基"调玉笛以倚曲",亲自用笛子为他  相似文献   

19.
诗人李白一生浪迹江湖,饱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浔阳(包括庐山)也是他多次驻足之地,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先后五次来到浔阳,留下了几十篇诗文。它为九江的灵山秀水增添了光彩,也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漫游生活。第二年(开元十四年)他经洞庭,第一次来到浔阳。此次来浔阳居住的时间不长,以庐山风景为题,他写了四首诗,即《望庐山瀑布二  相似文献   

20.
李白"谪仙"称号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遇见贺知章。贺知章读到他的《蜀道难》,人为赞赏,称他为“谪仙”。从此,“谪仙”称号就与李白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