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科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能力和科学情感。我们应通过设置综合性科学课程和大科学课程、在科学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科学史和采用探究教学等策略,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中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实证过程有效结合,通过"以技助学"、"以技助思"、"以技助析"等数据处理过程,提高科学实证的效率,提升学生实证意识与实证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模拟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实事求是地收集证据,围绕证据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形成科学概念,建立模型,对假设做出解释。基于科学本质构建的科学课堂,应该体现科学的特质。本文结合一线教学案例,从五方面来谈谈基于科学本质构建的科学课堂应该具备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既是科技和自然学科的基础,又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课程对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利且非常重要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开始。我们对浙江省6个地区10个县市197名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本质观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比较落后。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重视。我们认为,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育,加强STS 教育和对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热点的关注,可有效地推动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开展科学的本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建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基础之上。通过实施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改革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师教学策略,使学习科学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必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六个流派的科学本质观,并分析了科学教育界对科学本质的研究,认为对中学阶段应教授何种科学本质观逐步达成共识,并且发现科学教育文件中“融合”了不同哲学流派的科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理科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并把它作为衡量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在以往理科课程教学中没有引起对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视。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探究的科学本质教育功能,以引起理科教育者对科学探究中渗透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的知识和概念,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的许多探究活动是以实证为基础、用事实来说话的,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实验采集数据,进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取探究内容的内在规律,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获取实验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对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飞 《科学课》2008,(2):38-41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开始自觉转化成科学学习的一种实践方式。许多科学教师在这种新教学方式的尝试与实践中获得了成长,更多的学生也因此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但新事物的发展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定义和内涵两个角度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科学既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科学活动的过程和科学活动的结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作为态度与精神的科学、作为知识与能力的科学是科学内涵的三个重要体现。在对科学本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外科学本质教育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已成为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一般认为,科学本质涉及"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本质观决定了科学本质教育的内容与学习范畴.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策略是多样的,主要有科学对话模式和HPS教学模式.通过正确处理科学本质与科学探究的关系、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关系、设计融入科学本质的课程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20 0 2年 1 0月 2 6日至 2 7日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 80余名知名学者聚集在华中科技大学 ,隆重召开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论坛发来贺信。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等领导与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湖北省委副书记邓道坤会见了与会专家。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华中科技大学合办 ,集中探讨了在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论坛收到的论文看 ,既有宏观的构建 ,又有微观的分析 ,不少文章甚至可以纳入实际操作的范围 ,颇具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本期始 ,本刊将连续 3期以专栏的形式刊发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论文和发言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本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受到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高中物理课程作为主要的科学课程之一,加之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教育科学知识、方法、能力、思想和品质的总和。教育科学素养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教师专业属性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特征。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2.以过程为重点,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理性 理性是科学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真正的科学探究必须是一个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的过程。 科学的理性活动应该渗透在每一个探究环节。科学上把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方法称为经验的方法,而把运用一定的符号系统对数据进行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并形成有结构的模型或结论用以解释或预言自然事物的过程归结为理性过程。所以,很多人认为,只有在整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结论的时候,才需要理性思考。而实际上,从问题的提出,到进行猜想与假设,再从制定研究方案,乃至实验、观察获取数据等每一个探究环节都应该充满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秉承北京景山学校“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既要有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又要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已经成为我校师生的共识.七年来,我校以关注课堂教学、立足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开展了系列教学活动,积淀了浓厚的探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还开发了许多具有实践探究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不仅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抓手,更是深化了学校探究文化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重视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以及我国高校学科领域改革的深入、中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决定了高等院校科学教育势在必行.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基于不同学科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目标,我们不但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中都要重视实施科学教育,并且使自然科学素养的培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育相互渗透与结合,这是培养当代高层次科学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定科学本质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和"STEM"的教学能力。理清教师科学本质观认识水平的现状,导致科学本质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阐明提高科学本质教学质量的三个方面,即提高科学本质的认识水平、研发科学本质的教学资源和指导科学本质的教学思路。建议发展在职教师科学本质的教学水平要因人而异,且显性教学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