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秀才买柴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7):F0002-F0002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的去了。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生命的价值一天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作文题 :生命的价值。同桌小鲁的爸爸是一个卖海鲜的个体户 ,于是小鲁写到 :爸爸说 :“活虾可卖 1 0 0元一斤 ,而死虾只能卖 6 0元一斤 ;活鱼可卖 8元一斤 ,而死鱼只能卖 2元一斤 ;活蟹可卖 50元一斤 ,而死蟹只能扔进垃圾桶。”由此可见 ,生命是多么宝贵 !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双人床上课了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床”字 ,问学生 :“这个字怎么读 ?”学生回答道 :“这个字读‘床’。”老师又写了一个“麻”字 ,问 :“这是个什么字 ?”学生齐声回答 :“这是‘双人床’ !”按小时收费老师 :你近来老是…  相似文献   

3.
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相似文献   

5.
好莱坞明星不仅片酬高,而且他们每次为影迷签个名都有价,可以卖个好价钱。例如,著名女星茱丽娅·罗伯茨的签名值260美元。麦当娜则值340美元,签名价的高低因明星的出入公众场合率高不高,容不容易接近,或者是否乐意为影迷签名等而定。像约翰·屈伏塔是个“好好先生”,只要找他签名,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秀才到集市去买木柴、他对卖木柴的樵夫说:“荷薪者过来!”樵夫听不懂:“什么‘荷薪’……还,还‘者’?”,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扛着水柴来到秀才前面。秀才卫问:“其价如何?”樵夫仍听不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了秀才木柴的价钱。秀才摸了摸木柴很满意,但是仍想再沾点便宜,便说:“外实而内虚,必烟多而焰少,请损之。”这回,樵夫再也找不到一句听得懂的话,于是扛着木柴跑了。  相似文献   

8.
任志强 《江西教育》2004,(21):43-43
从前,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想问樵夫的那担柴多少钱,就说:“其价几何?”樵夫听不懂,因为自己是卖柴的,就说了柴的价钱。秀才听了以后,想让他便宜点儿,就用“挺学问”的话给那担柴找了一堆毛病,末了说“请损之”。樵夫早就听得不耐烦了,一气之下,挑起柴走了。  相似文献   

9.
余华在《活着》中以“极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生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表现生命的顽强。又在《许三观卖血记》获得更深层的生命意识,“苦难与重复相依为命”,以“卖血”换得个人生存价值,升华生命意识;最后,找到了生命的支点———“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相似文献   

10.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1.
编辑改稿是对稿件进一步优化的过程,需从文稿内在的思想价值和外在的语言表达上进行全面把握;编辑改稿的最佳境界不仅是要“改对”,还应该“改好”,使其思想内涵得以升华;要走出观念误区和行为误区,避免“漏过错误”和“改正为误”;要坚守“改必有据”的原则,明确编辑的权限、责任和义务,对作者、读者、社会和历史负责。  相似文献   

12.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是一部大型古籍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源信息和检索途径,对于研究清代学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因各种原因偶有著录失当之处,如作者姓名错讹、版本信息错误、同一部书重复著录等。本文对这些讹谬之处作了相应订正。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关于《狂人日记》"序"的研究中,由于采用就"序"论"序"的封闭的解读方法,"序"被认定是对日记的否定与消解,并且与日记在整体上构成一对所谓的"反讽"。文章采用互文性理论对"序"进行重新解读,由字缝里见其"底文",阐释出"序"在话语的深层次中对日记是有所认同的,并且自身存在反讽的结构。由此证明,通常观点所选择的解读方法存在问题,由于偏用反讽概念,导致对"序"的解读囿于表面、孤立,进而得到了片面、绝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有些辞书及注释书当中,对《尚书》“念终始典于学”中“典”的词义存在错误的解释。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认识。出现错误训释的原因:一是引证不当,产生错误理解;二是忽视了语法特点。我们认为“念终始典于学”中的“典”是指“经籍”、“经典”。整个句子应译为:念始念终不忘学习经籍。  相似文献   

16.
《酉阳杂俎》一书中因传抄讹误或使用俗语词等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语有很多,我们考释了其中的六个:“作梵”乃“作犯”之误,“继”指病名,“灶瘃”乃“龟瘃”之误,“条”指鸟之粪;“丫戾”乃“了戾”之误;“羊脾”与“羊髀”同.  相似文献   

17.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幼儿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着"小学化"的倾向。"小学化"倾向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从合理规划布局、严格办园准入制度、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监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均衡小学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认真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促进幼儿教育健康发展,保证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人,走路。走路必得问(寻)路,而问(寻)路必得有亮光才有路可问(寻)。走路从未行到行,又从行到止;亮光从隐(黑)到显(白),又从显(白)到隐(黑);人从未生(无)到生(有),又从生(有)到死(无),为万物无一有一无行走之路,为“道”,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当“道”在道出之际,又总是以言说、“道之”等的样态显现,既为行走,又为行走之导引,为万物(首先是人)得以行走起来的“先之”之动态趋势。路有歧正,而“道”无不正。人,走路,就是走在求“道”的途中。人欲把握“道”,必得从行走的路上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姿态对它进行诘问,但人不能既行又止、既显(白)又隐(黑)、既生(有)又死(无),因而人只能通过“损之又损”、“涤除玄览”,将本心之外所有附着物尽皆黜落,使之切近“纯一无伪”,实现对“道”最为切近的聆听与最为切近的体验,从而获得“道”的导引,自在地走在“道”中。  相似文献   

20.
"王文"以数理逻辑否定普通逻辑、批判性思维逻辑、非形式逻辑是以小逻辑观否定大逻辑观;"王文"混淆传统逻辑与普通逻辑,混淆数理逻辑与现代逻辑,其"以数理逻辑完全取代普通逻辑"的错误主张偷换为冠冕堂皇的"以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的口号;绝对不能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王文"所提出的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的种种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