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28至1930年西北出现了毁灭性大旱,此次大灾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死亡人口之多,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它不仅夺取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使西北民众历尽了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而且使农村经济濒临破产,社会风气因之恶化,并且是导致西北社会在近代后期长期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旱灾固然是自然环境恶化所致,但救援不力、水利失修也是加剧灾荒,导致死亡人口过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1928年上台的米勒政府是魏玛共和国最后一届民主议会制内阁,由于议会内部各党派之间的利益分歧和1929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它在执政一年多后便在财政危机和民族主义分子的反对声中垮台了.此后,随着总统权力的加强和德国政治的不断右转,最终为希特勒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1928-1930年,西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其中陕西受灾程度最重,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面对灾荒,民众和当地政府做了一些努力,但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凋敝,再生产难以恢复,农村社会危机深化,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认真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尤其是研究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对我们今天应对自然灾害仍具有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1928~1930年,西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其中陕西受灾程度最重,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面对灾荒,民众和当地政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凋敝,再生产难以恢复,农村社会危机深化,社会秩序混乱,道德伦丧。认真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尤其是研究近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对我们今天应对自然灾害仍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春美 《考试周刊》2012,(62):38-39
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战略失误、宗教问题、争权内耗、外交失利和腐败,最终被外国势力和清政府联合绞杀。本文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逐一进行了分析,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虽然达到了诸如巩固其威信地位。缓和内部矛盾,以攻为守,标榜正统,发现、培养人才,锻炼蜀军的战略目的,但它并不符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民意,而是一场必然失败的战争,其失败的原因是可寻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失败,不能仅归于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力量相差悬殊这一客观原因,本以主观原因为切入点,从抗日选遣队执行的任务,作战形式以及中共中央对其领导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认为先遣队的失败,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主观失误所酿成。  相似文献   

8.
福建人民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失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以及财政枯竭  相似文献   

9.
审计失败是指由于客户会计资料中存在重要的错误、舞弊,或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时存在过失或欺诈行为,导致注册会计师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受到审计意见使用者的指控,给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事务所造成了严重经济和信誉上的损失结果.近年来,我国审计失败案件的屡屡发生,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对客户和社会公众的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只有针对具体原因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才能预防审计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依据新发现和学术界新刊布的有关资料,对国民政府从盛世才手中谋取新疆的两次策划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8-1937),地方党政间的关系呈现出矛盾和纠纷源源不断发生的弊端,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之所以如此,从客观上讲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的政体和地方党政互相监督、互不统属的党政分开原则所造成的;从主观上讲主要是国民党的派系和个人的争权夺利所使然。这些纠纷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缺乏坚实的基础,难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在阎锡山和蒋介石接收平津到中原大站期间的相互利用与斗争中,冯玉祥的首要目标一直都是反蒋,每一次都拥阎为首领,而每一次都是阎出卖或生视不理而失败。阎锡山最擅长“骑墙”,在冯与蒋之间寻求势力均衡,两连获利,典型的商人性格。蒋介石则是真正的权谋家,较之阁、冯更有手腕。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四川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加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川省兵祸不断、政治动荡,更是使灾荒变本加厉,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川省的灾荒救济进行研究,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川的灾荒救济及政府的应对机制,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川省的社会救济情况。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至90年代的裁撤绿营是清朝开国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裁军,多重因素的纠结缠绕所产生的政治合力,主导着裁军的路径及其进程。从主观上说,清政府试图通过裁军而达到复活旧制的目的,对已经老态龙钟的绿营进行自我完善与调节,而不想从根本上否定绿营兵制。客观上裁军仅仅是局部的改良,是在原有体制内的修补、回旋和苟延残喘,未能挣脱原有体制的束缚。裁军目的的单一性和有限性,留下了种种后遗症,预示着更深刻的混乱和制度断裂,并在不久的将来引发更大的裁军风暴。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适时对国家中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颁行了一系列关于战时中等教育的法令、法规,这对战时人才培养、力量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中等教育政策的经验得失,无疑会对当今和平环境下的教育工作提供多元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邮政事业建设做粗疏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深了对邮政的认识,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设立邮政总局,加强邮政行政机构改革,规定各机构的权责,制定政策章程,保证邮政业的发展和邮务人员的利益,拓展了边疆邮务事务,使全国邮政得到充溢和规范,从而出现了邮政事业在这一时期的全新面貌,同时也为抗战时期乃至新中国邮政事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进行了调整,推进了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中央与地方关系因历史惯性及其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集权与分权之争、事权与财力之争、中央与地方之争等问题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战略态势的变动,直隶成为战略敏感地带,亦是朝廷重兵集结之区。甲午战后,清政府锐意裁兵,直隶绿营的裁撤程序也随之启动,历经王文韶、裕禄、袁世凯、陈夔龙等人的裁撤,迄至清亡,尚未完成裁撤任务。直隶绿营的裁撤在不同的时段,裁兵诉求也迥然相异,映射出多重的政治信息,是观察晚清绿营裁军的窗口。通过对直隶绿营裁军的研究,为我们考察晚清绿营裁军提供了极好的面相。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前,作为抗战准备的重要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抗战精神动员。抗战精神动员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种种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精神动员激扬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