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性又称悲剧或悲。没有悲,就不能成为悲剧。悲是悲剧的表面特征,但是正如哭是痛苦的一种表现,而哭不等于痛苦;悲也未必就是悲剧。“悲剧性”尽管在戏剧领域是指:主要表现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的戏剧,但美学意义上则是指具备悲剧特征、悲剧构成因素,表现人生苦难、生命悲惨等等的文艺作品。笔者的“悲剧性”即指美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2.
悲剧被人们视为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蕴含着创作主体“以悲为美”、“越悲越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对于悲剧作品的广大欣赏者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他们阅读或观赏一部悲剧作品觉得它不够“悲”,不能引发自己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激情,产生不了一种情绪上的痛快之感,就会觉得不带劲,不过瘾。这种悲剧性激情,这种痛快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3.
对生命的悲剧性和生命悲剧意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魏晋时期诗文中的“迁逝之悲”便是悲剧意识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几位代表诗人及其诗作的简单分析来探讨魏晋诗文的“迁逝之悲”。更希望以此来加深对于生命悲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行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充满浓郁的湖湘气息,体现出明显的湖湘文化精神。唐浩明的作品一方面褒扬实干经世,贬低清议空谈,表现为“学为苍生”;另一方面,于事功之外,主张修身、守静,强调“含雄奇于淡远”。儒家文化的“外王”与“内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心性修炼”在小说中得到了完整诠释。可以说,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对湖湘文化精神,作了当代文学史上最为全面、系统、形象的文学诠释,并借此理性回护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的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悲剧作为美学范 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几乎都具 有悲剧的审美表现功能,并各有其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 西方文论的传统说法称作“悲”、“悲剧”或“悲剧性”;从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在诗论中把它 总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称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则称作“苦戏”、 “怨谱”、“哀曲”等等。尽管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悲剧”这一专门用语,但“怨”、“悲”、“愤”、 “哀”、“哭”、“苦”等这些提法,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科学概括和表述方式,广义地说,其内 容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中西文论中传统的悲剧观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具有极不相 同的理论涵义。在中西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悬殊的差异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中西文论发展在审美规律上具有相当深刻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历史悲剧中的主人公均为悲剧性人物,其不仅单纯地使人"悲",而且具有道义美,具有激发人化悲为愤的精神力量。本文从郭沫若六部历史悲剧诞生的时代背景、悲剧题材、悲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历史悲剧所蕴藏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七斤嫂与八一嫂二个女性人物形象刻画,鲁迅生动展示了中国女性特有的“背反中顺从”的生存状态和悲剧性命运,深刻剖析其悲剧生成的历史与文化原因,表现出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及其妇女解放道路的一种独特认识与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湖湘”语词产生之年代及其所涵盖之地域范围的考证,可以认识湖湘地域究竟在何时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诸方面具有相对独立之人文地理概念已经成型,进而有助于探究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之形成乃至成熟的历史。“湖湘”一词并非出现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五代时期,而是产生于初唐,在唐代的各种文献中已经大量出现。至五代时期,人们更是将其与马楚范围等同。当时“湖湘”语词所指认的地域范围,与现今湖南省的辖域范围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始于中国,时至今日却昌盛于韩国,成为韩国人教育和生活的基本依据,作为我国的“国学”,儒学理应受到正确而客观的礼遇,但事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儒家文化在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入手,通过对比中韩儒家文化的现状,并借鉴韩国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之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是两宋以来形成于湖南地域的一种区域文化。湖湘文化虽然晚至两宋时期才形成,但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丛林中,却是一棵后来居上的参天大树。湖湘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一般性特征,但同时又以很多自身所独具的特色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宋以前,湖南的经济、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发展缓慢,儒家文化远没有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湖南先贤名见经传者极少,因而给我们留下有关“积苦力学”、“勤读书史”的史迹亦极少。在两宋以后,湖南便出现了新的转机,创建湖湘文化的湖湘学派和由湖湘文化孕育的一代代湖湘学人,大都追求所谓立德、立功…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形成她悲剧意识的基础,同时时代也为她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她的悲剧意识是个人和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然而,对她悲剧意识形成有更直接、更深远影响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张爱玲承传了中国文人传统的文化人格和审美意识,表现出对普通人特别是乱世中的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前景的忧虑与关怀,使她的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东方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13.
英国古代民谣是英国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其内容涵盖民间传说、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和宗教迷信,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根据主题分析,英国古代民谣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情怀,具体可以分为"爱情之悲""战争之悲""时政之悲"和"英雄之悲"四大类。由分析可见,这种主题的突显特征与英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形态、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是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的一种文化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4.
《汉宫秋》是一部“愁雾悲风”般的抒情作品。剧中“秋”的使用与描写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秋”在剧中也不仅仅起着环境渲染的作用。作者以为,“秋”在剧中意蕴着悲,它奠定了全剧的悲剧基调。“汉宫秋”实际上是“汉宫悲”,是元帝之悲、王朝之悲。当然,秋景与悲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秋”还流露着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迷惘之感。而且,正题中的“秋”字本来就传情达意,可谓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之所以得以成型和存在,全在于其独特岸异之处。独特性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湖湘文化自不例外。从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将湖南的学术文化现象诠释为“湖南一派”以来,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景观就茁壮发展起来。湖湘文化之为湖湘文化,其独特性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其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自古至今贯穿湖湘文化始终。据我们的分析,湖湘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致有三次孕育经世致用思想的高峰期,并且,这三次高峰期与湖湘文化发展的高潮同步。首先是屈原、贾谊时期。这一时期以屈、贾二…  相似文献   

16.
简论湖湘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它的早期母体。它和齐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域文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等共同点。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调而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悲剧文学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渊源于“乐感”精神的观点,缺乏文化依据和文本支持。“大团圆”结构模式是由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叙事文学注重“信实”,而“信实”之作又往往与儒家的道德理想抵牾不合,于是作家们不得不在主体故事之外加上一个“大团圆”的尾巴,以实现“惩恶扬善”的功利目的,张扬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并使情感的发泄归于中正平和。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在政治领域始终倡导“德治”,“法治”只是其辅政的手段。这一文化资源与西方“法治”传统构成对立的文化价值系统。总结对比中西“德治”与“法治”的根源及其现代意义,是本文之主旨。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人格精神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为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精神,一为愤懑不平之气所体现出来的依附性人格。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就构成孟子文化人格的悲剧二重性,它是孟子散文气势最根本的内在人格成因。此种悲剧性人格外在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特质、天赋要求与实际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矛盾,而背后却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固有的人与外在环境冲突的悲剧性“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20.
辉煌的"南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岳自然存在的秀丽远不如她的社会存在、历史存在的辉煌,她积淀下几千年的历史人文,代表着一种深厚的文化。湖湘文化的起点在南岳,鼎盛期也在南岳.因此南岳文化内容比起湖湘文化来要宽得多。此外,她还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文化、荆楚的俗文化等等。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南渡是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岳文化是南岳旅游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