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里一直存在的经济假设这一命题,趋利避害的人性假定是各学派阐释其理论的出发点。各学派的分歧点是在对经济人行为外部不经济的解释上。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外部性概念进行学理抽象,便可诠释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义利观形成的合理性,从而探析出以礼制利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2.
外部性主要用来指行为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经济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征税、界定产权、政府管制等治理手段存在着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外部不经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人的"利已"理性驱使下的不道德行为造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服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消除外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外部性主要用来指行为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经济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征税、界定产权、政府管制等治理手段存在着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外部不经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人的“利已”理性驱使下的不道德行为造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服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消除外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内在机制”的缺失性和“看得见的手”的滞后性、不健全性,不可避免的产生外部不经济。本文主要分析外部不经济所引起的道德问题,以及其影响在道德悖论领域中的体现,本文侧重于在道德悖论视角下如何理解、规范经济主体行为,从而减小经济外部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义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对孟子的义利学说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4):32-3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再耻于言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对利的过分追求导致人们的道德水平日益下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中西义利观的比较,分析二者的优缺点,旨在为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提出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义利观,其基本内容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以生利以及涉及到维护统治高度的养民、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孔子的义利观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当前重新审视孔子的义利观,仍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道德文明的国度,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先秦以降,在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中义利观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到了现代,随着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传统的义利观受到了挑战,新的经济体制需要新的价值导向。文章认为新的价值导向的核心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描述两种价值导向的基础上,阐明新价值导向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义利观在其弟子编撰的《论语》中进行了全面阐述。义以为上、利之常情、义利辨证是孔子义利观的主要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部分党员干部义利观扭曲,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假义真利"是时下贪官之真实写照。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孔子义利观要进行现代解读,突破时代与阶级局限性,汲取为政中的科学义利思想,这对提升党员干部政德素养和加强党内廉政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义利观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针对大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本质上是外部性制造者和外部性接受者之间的一种利益失衡状态,也就是法学上权利义务的失衡状态。经济法的实施常常给他人带来非自愿的成本或收益即外部性。经济法实施的外部性具有特定的内涵、发生机制及内在化途径,它根源于经济法的公共利益本位。矫正经济法实施的外部性的根本途径是使其内在化为外部性制造者的成本或收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功利的角度阐释了“美即有用”观点提出依据及其缺点,以及康德等何以能从非功利的角度来界定美,通过分析认为,美学要走出功利问题二难混乱,走出“有美无学”的尴尬,只能靠“能力说”。  相似文献   

13.
绝大部分高职生有着积极的人生观、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在他们身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对高职生实施礼仪文明教育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其自身成长的需求,因此丛须将礼仪文明教育与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建章立制、长抓不懈.  相似文献   

14.
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西周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社会现象在《诗经.小雅》中多有反映。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诗经.小雅》的文本,分别从宗法制度的衰亡,祭祀乐器和祭祀规模的变化,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等角度探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15.
孕育孔子学说的鲁国与晋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导致主张“礼治”的孔子对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叛逆性格指责颇多,表现出二者尖锐的冲突性。集中论述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竹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101-103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的现状,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借鉴经济学上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法对其经济学意义上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应克服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短视行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招夫养夫是一个充满人生困境的习俗。许地山与贾平凹都看到了这一习俗里隐藏的文学价值。他们对之各取所需,许地山借以画出春桃那收破烂的人间圣母的光辉,贾平凹则在其特殊的伦理与良心的扭曲中挖掘天狗们的灵魂深处的井水。对比之下,他们的写作姿态也更加地明显,许地山那现实主义的转向在贾平凹冰冷的镜底终于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骸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o better understand students’ experiences while learning in an online computer-science course, we adopted a dynamical systems analytic framework in which we tested linked patterns of confusion and interest over time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and how those patterns might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students’ exposure to a utility value (UV) intervention and gender. We assessed interest and confusion via event contingent experience-sampled questionnaires that displayed immediately after students had engaged with key examples or exercise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exposure to a UV intervention and gender affected the levels of confusion that students reported an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erest and confusion levels over tim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