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瑜 《福建教育》2008,(1):45-45,62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中位数,五年级下册安排了众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众数着眼于对各种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教学目标: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达数据的不同特征。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9页例2和“练一练”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找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众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通过比较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郭丽娜 《考试周刊》2013,(96):69-69
<正>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下册第六单元《统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知识点分析: “众数”选自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认识后引出的新统计量:众数。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观察和处理数据、探究分享、做出决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关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5.
王雁 《辽宁教育》2008,(6):56-5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第10册教学内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3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常用的评判标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5年级下册第7单元"统计"第3课时。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8.
1 教材分析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北师大课标教材对该领域内容的设置就较好地遵循了这条主线.七年级的教材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画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活动的核心,教材采用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处理,本章介绍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特征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下学期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分析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这样安排既符合统计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会经历加权平均数、中位数、  相似文献   

9.
中位数与众数是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统计的任务是从数据里提取信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是数据的科学.高中新课程里面增加了统计内容,师生们往往感到不太好把握,很容易把统计教成怎样制作图表,怎样计算样本的数字特征等一些繁琐的计算问题,偏离了统计的实质.统计关注的是一组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我们又能从数据中提取怎样的信息.统计的所有操作(如画图表,计算数字特征)的目的就是从数据里提取信息.教材正是从形与数这两个角度,挖掘蕴涵在样本数据中的总体信息的.通过归纳、列表、绘画等初步整理工作,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这是用图表形象地反映数据的信息.为了定量地把握总体的规律,又要用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包括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常见的集中量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如果我们从理论上走一点极端,则可以说,一部数理统计学的历史,就是从纵横两个方向对算术平均数这个集中量不断深入研究的历史.众数是较简单的集中量,略而不谈.本文主要谈谈算术平均数及与之有关的中位数的教学设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8页、第89页.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其实际含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1教材分析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北师大课标教材对该领域内容的设置就较好地遵循了这条主线.七年级的教材初步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画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分析是统计活动的核心,教材采用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处理,本章介绍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三个特征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下学期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分析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这样安排既符合统计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将会经历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认识过程,并初步感受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其实际意义。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  相似文献   

14.
1 课前分析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 ,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所以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 ,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在学习目标上 ,(1)使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学习"众数"前,已掌握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并能运用这两种统计参数来分析数据,并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学习"众数"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学"众数"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迁移、对比、选择中牢固掌握众数的统计意义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中位数与众数后,教材安排的一节以"了解同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综合运用统计的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7.
1课前分析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顿 《初中生》2009,(7):16-19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是分析数据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9.
与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七年级数学(下)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就是全新教材。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节:统计的意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平均数和众数的使用:机会的均等与不等,前三节属于统计范畴,后一节属于概率范畴,整章的教学都尽量围绕真实的数据展开。认真分析本章教学内容,本人觉得这单元教学理念新、教学材料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指明的各种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学习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基本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被称为统计的平均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数据的集中情况,下面就三个平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