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方妍 《现代语文》2010,(4):141-143
"楼XX"是一种新兴语言格式,源自上海的一起倒楼事件,之后,这种格式被新闻媒体广为运用,多指代与建筑质量问题有关的新闻事件。本文通过搜索"楼XX"词族的一系列成员,探讨了这一词模的结构、语义特征、发展演变和流行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了解基本颜色词中"红"色词族的发展演变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其历史上的演变。在汉语语境下,就要来看"红"色词族在整个渊源流长的华夏文化中所经历的变化。通过对汉语"红"色词族的演变的审视,可以以全新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华夏文化,更深刻地体悟汉语颜色词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相似文献   

3.
代青霞 《现代语文》2010,(3):141-143
网络是催生、衍生、传播新词语的肥沃土壤,网络语言一度成为汉民族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来源。"控"就是作为一个新的类后缀,在网络语言中产生,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繁衍出一系列"~控"族词语,呈现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但它们毕竟刚出现,还没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更没被语法学界以类词缀的名称确定下来,但它呈现出来的特点,肯定会像"门"族词一样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X货"构式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广泛使用,"货"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X货"词族。新兴"X货"词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在表示"商品"义时用法更加灵活,且指人用法较之以往更为普遍;二是在"货"的附加义方面,指人时原有的贬义成分消失,转为中性义;三是"货"的语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并通过"X货"构式大量构词,形成了"X货"词族,丰富了汉语表达。  相似文献   

5.
同源词小考     
同源词为"音近义同"且有共同来源的一组词。本文梳理了"夹、铗、狭、挟"、"亦、腋、掖"、"介、界、○"、"间、简、锏、涧"四组字族,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音义联系,且有共同来源,是一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6.
黄兰兰  黄伟 《现代语文》2009,(12):130-132
“X门”族词进入汉语之后,逐渐脱离其本意,泛化为“具有新闻效应的事件”。从它的生成机制、构词特点和应用来看,“X门”族词及类似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X门”族词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大量的由“虫”作为后位附加词素构成的词语形成了“虫”词族,在具体分析“虫”词族词语包括感情色彩和表现风格色彩在内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类型的同时,还论述了“虫”词族词语产生的语言内部原因和社会原因,最后利用语言的潜显理论对这些词语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以“零X”族词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词语中的词族现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和意艾。并探讨了产生词族现象的社会、心理以压语言本身的原田和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警之 《现代语文》2010,(6):143-145
本文主要从音节、来源、词性、结构、命名方式、认知生成等角度讨论了"X族"词语中的"X"。  相似文献   

10.
陈虎 《现代语文》2010,(2):46-48
"曾经"是一个经过虚化后演变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它虚化成词的时间不会早于梁代。受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的影响,"曾"与"经"同义复合构成了双音节词"曾经"。从内部的关系来说,由于经常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曾经"的语义逐渐抽象化,凝固成词,从而最终虚化为副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