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帝王朝拜泰山退居次要地位,而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成为最重要的泰山信仰载体.那些来朝拜泰山的民众都是有所“求”而来,他们希望“避祸趋福”、“扬善抑恶”,香客的祸福善恶观念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与对幸福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公正的善良愿望,这与儒家知识分子对于地方社会秩序的关注是一致的.民众祸福善恶观念深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与文化规范着民众的心理结构与大众信仰心态,并且成为民众祸福善恶的具体内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从民众信仰心态来考虑,很难分析出民间文化作为一种独立文化的存在,民间文化与儒家等三教文化只不过是一元文化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2.
仪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可观察到又最具生动性的行为,同时也是诸多文化观念的象征承载体,揭示仪式中所蕴含的种种观念,便是揭示某一时代的某种文化、某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类于现代仪式学的理路,而儒家的“礼”也发挥着一般仪式意义上的功效。自先秦以来,儒家学者在讨论“礼”时,就相当强调通过对其中仪式化行为的解读来阐发其内在的意义,而儒家礼乐文化亦相应地表现为以具有一套象征意义的仪式化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表达一种共同的理想与价值,来规范调整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秩序与团结。  相似文献   

3.
崇尚民众是毛泽东的思想中一个核心观念,它形成于近代中国危机之中,是在西方冲击与中国社会本土反应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一观念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主要是中国传统的墨家思想与儒家的民本思想,西方的无政府主义也起了一定作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下,通过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崇尚民众观念最终形成了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4.
从民谣看儒家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民谣中孝、择业、时政、待人接物等内容的分析 ,揭示了民谣的形象性、传承性、时代性、保守性、实用性等特征。可以看出 ,第一 ,民谣所表达的民间思维观念不断促使儒家的精英分子以“化民俗”为己任 ,完善儒家学说。第二 ,儒家的伦理观念、思维模式以通俗易懂的民谣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它具有惠于民众的进步性、囿于民众的个体性和利用民众的工具性三大特征.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特征研究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言储存着民族的历史,也储存着民族的文化,其中以词汇最为突出。词汇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又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汉语词汇中有一大批词和成语记载和体现着儒家伦理观念,这一批文化词及其词义的存在,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已成为汉民族观念中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是一种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曾为调和社会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过重大作用。虽然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局限性,但是今天,我们重新挖掘儒家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好 《中国德育》2008,(10):93-93
“忠诚”是政治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儒家的忠诚观构成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实际的观念构架。在现代政治语境中,忠诚理论必须归复孔孟的人际对等性与政治对应性的内涵。以这一内涵为基础,便可以明确当代政治实践中的行政个体与民众、上级、良知等具体忠诚对象之间的关系定位。  相似文献   

10.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是一种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曾为调和社会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过重大作用。虽然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局限性,但是今天,我们重新挖掘儒家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家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如果说儒家学说与人格是集团的、社会的、政治的,那么道家学说与人格则是民众的、个人的、隐士的。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表现了对儒家人格与儒学人性论的反动,而对道家学说与人格则表现为极大的认同。同时金庸小说还极力展示人性的正邪善恶同体共生及其相互转化的复杂性,从而形成并表现人本主义人性论,张扬人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曾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其精华部分往往跨越历史时空界线,唤起民众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激励民众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进取.本文着重从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入手,对崇尚儒家优良传统进行了简析,对儒家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补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图画教化世人的风尚是汉代生态道德画像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这种建构在"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目标之上的画像虽然形制短小、意旨简赅,但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情民意。阴阳交感题材引导民众修德正心和谐仁爱,忧患意识题材引导民众修身正行意志坚强,射礼题材引导民众崇重德行明晓大义。汉画所表现的和谐内容,既是汉代民众对先贤思想的理解、接受与阐发,也是当时哲学思潮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民众刻绘相关汉画的行为表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社会本身具有推行和发展和谐思想的良好基因,它所提出的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原则和践履儒家和谐理念的具体做法,反映了早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对儒家和谐要求与准则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2,(26):81-83
"仁"是儒家学说当之无愧的核心思想,它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仁"既有内在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也有外在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社会行为。儒家仁学思想由内而外地影响着诗人们,而在唐宋更有着鲜明的集体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因素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政治文化,肃清官员家长制作风,增强民众民主意识;根治权力崇拜意识,培养民众权利本位的观念;从依附意识向独立自主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17.
《水浒》一书,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主要有:(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二)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三)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8.
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念虽然肯定人人可以为尧舜,承认了普通人的地位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逻辑地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常人需要圣人的指导,按照圣人的意图来生活,从而造成了政治社会中的常人没有权利可言。  相似文献   

19.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儒家“行夏时”、“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的重农思想,对白族农耕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家反对“竭泽而渔”的主张对白族农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白族特有的农耕方式、儒家思想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白族农耕文化得以形成和巩固。透过白族农耕文化与儒家重农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重农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言禁忌在荆楚地区无处不在,它与每个人的身体、言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等都有联系。它是一种生活习俗的反映,也是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观念、生活观念、审美观念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这一文化区域内的综合反映。它是荆楚地域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体系自身的需求所致,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它源于民众对美的追求,源于人们的各种心理欲望。它在俗信文化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表现为:对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汉语的语汇与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它是对语言环境的美化,它使人们不自觉地使用文明用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交流而言,它带来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是对相异地区与民族文化的补充与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