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运用热量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解题时,同学们要明确以下四点:1.明确与热量Q有关的因素物体吸热升高的温度,物体放热降低的温度,若将和降都用面来表示,则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两个公式可写为在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解题时,同学们应明确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的多少,是由物质的比热c、物体的质量m、和物体温度的变化量凸t三者所决定的.对同一物体而言,热量Q仅由温度的变化量t来决定.2.明确t在公式中的整体性在热量的计算公式中,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即物体变化的温度.同一物体,无论初温t0和末温t大小如何…  相似文献   

2.
贵刊 2 0 0 1年第 6期郝恩裕老师所写的“比热”与“热量”的区别一文 ,本人也认为郝老师的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 ,课本中的表述的确有欠妥之处 ,它很容易引起像郝老师所举的例子那样让学生出错 .而郝老师将“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相等 ,也等于它的比热”中的“也等于它的比热”改为“在数值上等于它的比热”,本人认为不妥 ,因为比热这一物理量和其他物理量一样是有单位的 ,任何一个不带单位的数值不可能与一个有单位的量相等 .课本中对比热的表述是这样的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  相似文献   

3.
一、从公式中找比例在热量、比热、质量、温度四个物理量中,如果告诉了其中二量是不变的,一个量的比值,求第四个量的比,可直接从公式变形后的公式中去找.[例1]甲、乙两个物体质量相同,比热之比是3∶2,升高相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之比是____________.[解析]由Q=Cm△t可知,m、△t相同,Q和C成正比,所以们吸收的热量之比是3∶2.[例2]甲、乙两个物体,质量相同,它们比热之比是3∶2,吸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之比是______________.[解析]由△t=QCm可知,Q、m相同,△t和C成反比,所以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2∶3.二、用公式计算比例四个物理量中,若知道其…  相似文献   

4.
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论证了“一米等于S在时间t0时的长度”是一个先验的偶然命题。因为,这是一个确定“一米”指称的定义,因而是一个先验命题;克里普克还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一米等于S在时间t0时的长度”是一个偶然命题,其一是这只是通过确定指称给出一个定义,所以该命题不是必然的;其二是通过指出“一米”是严格指示词,而“S在时间t0时的长度”是非严格指示词,所以该命题是偶然命题。  相似文献   

5.
贵刊2001年3月所刊《热量引入正负号更巧妙》一文,主要思想是温差Δt均用末温t减去初温t0,即Δt=t-t0,而热量公式仅用公式Q=cmΔt即可.具体物理意义是:当Δt>0时,Q>0,表示升温吸热;当Δt<0时,Q<0,表示降温放热.下面我们利用这一思想,推出求液体混合后到达热平衡时的共同温度t.现有n种液体,比热分别为c1、c2…、cn,质量分别为m1、m2…、mn,初温分别为to1、to2…、ton,不计热损失,求混合后的温度.解析:设n种液体混合后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为t,n种液体各自吸热分别为Q1、Q2…、Qn,由于热量无损失,所以由n种液体组成的整个系统既无吸热,也无放…  相似文献   

6.
对于比热(比热容)这一概念,应着重理解下面几点: 1.比热的定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比热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同密度一样,它的大小不  相似文献   

7.
题目把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浸没在质量、温度相同的A、B两杯水中,已知铁的比热大于钢的比热,金属球的温度高于杯中水的温度,若不计热量损失,则在混合后,杯中水的温度高的是:()①都一样;②A杯;③B杯;④无法确定.l.常现解法设A杯内水和铁球的混合温度为t,B杯内水和钢球的混合温度为t’,则依题意,可列如下方程组:c&m铁(to#-t)=c$m水(t-to水)·‘…………①oNm铜(ton-t’)=c4m水(t’-to水)…………②用①号②得O铁(t。铁一t)t-to水C饲(OWe-L’)t’-。水_\【0铁一1)\L-IO水}c铜…  相似文献   

8.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现举几例说明.1.鉴别物质例1取100克某种液体,测得它的温度是20℃,把80克的铁块加热到100℃后投进液体里,测出混合后的温度是32℃,请鉴别这是什么液体.〔已知铁的比热是0.46×103焦/(千克·℃)〕分析先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求出该液体的比热,然后查比热表加以鉴别.解铁块放出的热量液体吸收的热量查比热表可知这种液体是煤油.2.选材定料例2焊锡合金是由铅和锡以适当的比例配制成的.现要制成比热为0.17×103焦/(千克·℃)的焊锡条,试求铅、锡质量之比.[已知铅…  相似文献   

9.
一、没有正确理解比热的概念例1 有人说,物质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变化越小,它的比热也会越大,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错解由公式C=Q/m△t可知,比热与吸收热量成正比,与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因此,上述说法错误.  相似文献   

10.
用混合法测定铜的比热,有时即使严格按照操作要领进行实验,测得的结果往往与铜的比热的标准值存在较大的误差,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水和铜块的质量选择不当。那么,该怎样来确定它们的质量呢? 1 关于水质量的选取在测定铜的比热中,为了使问题简化,常常不计量热器内筒和搅拌棒吸收的热量,如果水的质量远大于内筒和搅拌棒的质量,铝质内简和搅拌棒吸收的热量可忽略不计,但当水的质量取得过少,少到与内筒和搅拌棒的总质量相当(或更小)时,其热损失就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荔枝冷藏、速冻和真空冻干过程中的有关热物性参数等问题,根据荔枝果肉的成分和已有的数据,用理论及经验方法确定了荔枝果肉的初始冻结温度、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等热物理性质和比焓,给出了荔枝果肉的密度ρ、比热c、导热系数k的分段拟合计算式及其ρ~t,c~t,k~t,h~t,t~xice/xw 0曲线;并由结冰量的公式获得了确定中心冻结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热量的计算,是学生在新一册物理课本中遇到的第一次定量计算,而且这部分知识也是前后几章的重点.因此,要重视对热量计算的学习.要会用热量计算公式,首先得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在公式Q=cm(t-t0)或Q=cm(t0-t)中,m是吸热(或放热)物体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热容.在研究的时间内,t0是开始时的温度,t是结束时的温度.若t0t,则表示物体温度降低,为放热过程,用后一个公式计算,计算的是放出的热量.该公式的单位有点让人烦.m的单位应是千克,题目中有时会告诉你克,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初三物理课本第三章、第六节详细地介绍了测定物质比热的原理、方法、实验步骤,但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做此实验时总存在着误差,其产生的原因如何?课本上虽没有谈到,但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初三的同学还是可以接受的.下面以测定一铁块的比热为例:设铁块的比热为c1,质量为m1,初始温度为t01.水的比热为c2,质量为m2,初始温度为t02.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t.1.忽略了量热器小筒吸收的热量(设小筒的比热为c3、质量为m3,其温度变化与水相同)若考虑小筒吸热,据热平衡方程式有:Q放=Q水吸+Q筒吸.而Q放=c1m1(t01-t)所以c1=m2c2(mt1(…  相似文献   

14.
热量是初中热学中的重点章节。是贯穿热学的基本概念,是热学中重要的物理量。 教材中定义:“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因为此时学生热学知识甚少,体会“热的多少”往往是按语文解词来理解它。在汉语中“多少”一词用于表示数量大小,因而“热的多少”与热量为同义语,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本定义时就有了困难。为此,应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5.
在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的《初中物理补充练习》一书第110页上有这样一道问答题:“把两个质量相等的铜球一起加热,随后一个迅速放进盛水的杯子中,一个放进盛煤油的杯子中,如果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那么哪种液体最终温度高?”各种练习册,也常出现类似的问答题。有很多学生认为:把两个质量相等的铜球一起加热,分别与煤油和水混合放出的热量相等,根据△t=Q/cm,因为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水的比热大于煤油比热,所以煤油的终温高。有些教师也按这一思路指导学生。这一分析的基点是两个铜球分别与煤油和水相混合时所放出热量相等,其实由于混合后煤油和水的最终温度不同,两个铜球放出的热量并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三册笫92页给“交流电的有效值”下了这样的定义:“让交流电和直流电通过相同阻值的电阻,如果它们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北京大学冯庆荣、严隽钰编的《物理学》第二册第568页也对“交流电的有效值”下了类似的定义。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是不恰当的。举一个正弦交流电的例子来说,设一正弦电流为i=I_msinωt,从t=0计时,在  相似文献   

17.
新编初中物理第二册热学内容中,热量和比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知道热量,结合比热的计算,可以知道温度的变化;结合燃烧值的计算,可以知道物体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结合热功当量的计算,可以知道热量相当于多少机械功。比热则是热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预习.比热是表示物质吸热(或放热潮___,是物质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_值,它跟物质的___、___、___及吸热(放热)的多少无关。2某固体质量为m1,比热为c1,温度从t01降到t时,放出热量Q放=一——。液体质量为m2,比热为c2,温度从t02升到t时,吸收热量Q吸=___。3.高温固体与低温液体混合,固体将___,液体将_,且Q放_Q吸___。应用混合法,知液体比热,可测固体___;知固体比热,可测___比热。4.利用混合法测物质比热的主要仪器是量热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构成。其中___、___是热的不良导体,可防止_…  相似文献   

19.
[情境描述]在一节“比热”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得出了比热的概念后,我例举了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随后提问:“绍兴的纬度与千岛湖差不多,为什么夏天在绍兴我们觉得炎热难耐,而千岛湖却较凉爽呢?”大家讨论后一致得出:“因为千岛湖水多,水的比热比砂石、泥土的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升高较低,所以人会感到凉爽。”  相似文献   

20.
一、比热教学的困难众所周知,物质的热学性质主要由物质的比热来表示,物体间传热前后热平衡方程的建立,物体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放热量多少的计算等等都依赖于物质的比热。首次学习比热概念是在初中,一般方法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相同的度数时,吸收了不相等热量的结果后,为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出了比热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