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早年东渡日本攻读教育,回国后到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教授,先后在北京师大附中和几所大学担任领导职务。解放后,林砺儒先生任北师大校长、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先生对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立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不仅学术造诣很深,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黑暗的旧中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坚持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2.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从事教育工作60年,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被誉为“服务最有恒心的教育家”。林砺儒先生曾做过教授、中学校长、大学校长,以及教育部领导,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工作极富创造性,倾其一生为中国教育谱写了辉煌篇章,培育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3.
林砺儒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原名林绳直,1889年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市北界镇一个书香之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1年,林砺儒通过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报考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从此决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献给教育事业.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校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等.1922年,他担任北师大附中校长,期间他借鉴日本,以美国中小学教育为蓝本,根据我国国情首次试行"六三三"的改革学制,至今仍在沿用;他倡导的"全人格教育",推动了中学生人格独立,健全发展,先后培养出了包括钱学森、于光远、张岱年等十几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精英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林砺儒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副部长,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砺儒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学者们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其生平、师范教育思想、"全人格"教育思想、国民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深化林砺儒教育思想的研究,为当今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还应该加强整体性研究、连续性研究和对比性研究,对"空白块"进行填补,为林砺儒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前半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们应时代而生,从理论到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近两年,我又在翻阅这些论著。日前正重温《林砺儒教育文选》。林砺儒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被誉为"最有恒心的教育家"。记得钱学森在他的获奖感言中第一个感谢的就是林砺儒:"说起旧事,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我从1923年至1929年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的示范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果说19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20世纪的教育是技能教育,那么21世纪的教育则是人格教育。教师是人格教育活的教材,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已经92岁高龄、日本教育界的元老、曾担任过三届日本教育学会会长的大田尧先生来京访问,我陪他参观了一些学校。在参观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时,他感叹说现在全日本已找不到一所条件这么好的学校。当时正赶上北京的沙尘暴,我谈及土地的荒漠化给人带来的很多灾难,大田尧先生却说,他更担心的是日本教育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8.
学习的安全     
王小庆 《师道》2008,(6):62-63
读书或者教育,当是有闲人的奢侈行为。生活无着落,不会想着精神上的追求,亦不会有文化上的需求。因此,林砺儒先生认为使人类幸福、人道的教育,该是全人格的教育,而不是“速成急造”的职业教育。以前卢梭讲过,教育是理想;朱自清亦说,教育便是目的。这当中的道理,正是一致。  相似文献   

9.
2009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诞生120周年。林砺儒,1889年生,广东信宜人,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开始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1922年7月-1927年7月、1928年5月-1930年6月兼任师大附中主任,是我国实行中学“三三制”的开路先锋。在此之后,林砺儒先生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广东文理学院院长、广西桂林师范学院教务长、厦门大学教授等,  相似文献   

10.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2009年是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在一起座谈来纪念这个日子,是缅怀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林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师范教育,回国以后就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师大附中任教。他积极推动师范教育建设和中小学的学制改革,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率先在附中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促进了我国1922年的新学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卞千 《考试周刊》2011,(53):200-201
林砺儒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将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生都始终从事教育实践工作。他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将实践历练与心理感悟作了新的提升,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本文将林砺儒所著的《教育哲学》一书中对于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实质的阐述结合当今教育中的现象来加以说明,更好地阐明教育活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作为日本新教育运动的重要理论流派,源于小原国芳独特的教育理想,他对二战,以及日本政治、文化、教育的沉疴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反思,他创办的玉川学园真实地实践了皈依于人的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3.
林砺儒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师范教育实践家、理论家。他从1919年至1949年,一直在大学任教或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教司司长,并兼任北师大校长;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一生忠诚而勤恳地服务于人民教育事业,为培养新的一代,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曾被誉为“服务最有恒心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潘光旦是我国近现代颇有造诣的教育思想家,他站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上高瞻远瞩,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将“中和位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由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精髓,全人格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目的旨归,为构建通才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要夯实通识知识,融通跨专业课堂教学;弘扬人文学科价值,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全人格教育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个体“位育”,促进国家整体“位育”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林砺儒(1889—1977年),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近60年。1920—1930年,林砺儒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时称主任),着力进行教育改革。聘请了一批优秀教师,试验实行“六三三”学制,自编课程教材,实行男女同校等措施,培养了大批人材,树立了我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典范,为北京师大附中从优秀到卓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砺儒先生独创的中等教育目的论,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林砺儒先生(1889—1977),又名绳直,广东信宜人。他毕业于广东高州郡中学堂,因成绩优异,考取公费留学日本,那时才二十二岁。他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就下定决心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五四”运动前一年,林砺儒学成回国,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以后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影响有贡献的教育家,他的事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二)教育思想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三)有较丰富的教育著作。  相似文献   

17.
堵力 《课外阅读》2010,(3):19-19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间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前后脚的同期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后来的中科院院士。  相似文献   

18.
陈信泰先生是建国初期第一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他也是提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耕耘在教育理论界,培养了众多研究生,对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也做过深度思考,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论述。尽管他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不那么妥当,但至今仍有强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倡导自由思想,开科学研究风气,反对腐朽和僵化,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学教育。他把接受的一些先进的西方教育引进中国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况,最早提出了“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等著名理论。时至当下,蔡元培先生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美术等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1891-1946)是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教育学说既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也是他一生致力的事业,更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新课程改革是发端于本世纪初的一场教育改革,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建立一种开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