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日本上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大企业,一生在一家企业里工作,最后在日本安度晚年,这些成了日本大多数人的亳无兴奋点的“梦”。日本报纸喜欢把日本的邻国描绘成坐在火山口上的国家。靠这些来凸显日本的平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林衍 《新闻天地》2011,(5):67-69
父亲与王成 天刚蒙蒙亮,蒋庆泉就从住了20年的老房子里推出一辆满是铁锈的"倒骑驴儿"式三轮车,将几百双老伴儿缝制的鞋垫一点点塞进几个黄色的纸箱,再用麻绳将几块木板绑在三轮车上,勒紧,然后招呼老伴儿坐上来准备出发。为挣钱补贴家用,一周三天的集市,他一天也不敢落下。  相似文献   

3.
4.
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的《消失的美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著作,他所努力呈现的是现代社会中种种"消失"的现象。一般来讲,"消失"的经验是难以把握、不可言说的,因此维希留的理论叙述总是给人以悖谬、怪异和倒错感。然而,这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对于游戏、旅行、讲故事这些不算太新的话题,维希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初春的798一扫冬日的冷清,又重新成为时尚男女拍摄山寨写真照的取景基地。画家何多苓就站在一家小画廊的院子里,默默看着一群端着单反、摆出各种怪异姿势的年轻人蹦蹦跳跳地消失在街角。处在798的热闹之中,何多苓穿着深色的夹克和半旧的牛仔裤,看起来如同一个偶然闯入的游客。  相似文献   

6.
年清光绪31年,日本作山川早水从湖北宜昌开始记述他的《巴蜀》一书之旅;经三峡、奉节、云阳、万县、梁平、大竹、顺庆(南充)、保宁(阆中)、成都、郫县、灌县、彭县、绵州、剑阁、昭化、广元后又至眉山、嘉定(乐山)、峨眉、自流井、叙府、南溪、江安、纳溪、合江、江津、巴县、重庆、丰都、忠州、巫山、巴东等地,对沿途及游历之地无不记述其历史沿革,人概况、山川风物、古迹名胜、  相似文献   

7.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8.
经济衰退,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在沿海外向型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很多人指望,返乡农民工在乡村创业。然而,这种创业难上加难。因为,乡村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面对"逐渐消失的方言",我们怎么办?这既是语言工作者的困惑,更是档案工作者的担忧。面对这些困惑和担忧,浙江省档案部门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力军,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于2011年11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浙江方言语音建档"试点工作,首次将档案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了汉语言记忆的领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到目前为止,全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公众空间"实际上就是公众生活本身。对于电影来说,"公众生活"并不只体现在电影的内容上,而更体现在观众观看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得出的对他们有价值的电影意义。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观众放弃了从电影内部去寻找电影意义,而是从镶嵌于日常生活的观影行为中来进行意义和快感的生产和传播。电影不只是一种文艺形式,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包括生产消费、意义生存和流通,以及以此为机制的社会主体生成和再生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家庭生活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如果能有意识的将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关资料妥善地保存下来.天长日久,就会积累起一笔可观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是我们生活的百宝箱.更是一支伴随我们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成长之歌。当我们经过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盘点这些珍贵的记录时.就会从中激起无尽的感概.感受到生活因回忆而美丽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2.
13.
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互联网上 ,根据传统的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螺旋是否会消失 ?本文从纽曼沉默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 ,检验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立恐惧动机”、“公开表达”等概念的适用性 ,结合有关CMC与FTF在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 ,认为沉默螺旋产生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同时对“中坚分子”的分析 ,也揭示了网络空间中沉默螺旋表现的一些特殊之处。文章还在最后对我国现实中沉默螺旋理论的适用性和表现方式的特殊性做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在《出版广角》撰文说:图书出版和阅读的“黏性”正在消失。何谓“黏性”?就是单本图书“黏住”读者注意力,并将其转化成购买力,进而将其再度转化成阅读力(阅读)、传播力(共享)和第二度原创力(表达)的潜能。把单本书的读者转化成系列读者,把系列读者培养成某一个出版品牌或出版社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16.
数字视听文化的转型带来“观看”之于日常生活的变革。伴随流媒体视听的崛起,被进一步数字化、媒介化的“观看”形成内涵重塑,其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逻辑得到不断凸显。本文聚焦数字时代的“观看”,一方面以历时性视角考察“观看”的历史演进。其从知觉概念到社会话语的内涵变迁,延伸出不断超越图像的观看视线,并朝向更广阔的日常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则以共时性视角考察“观看”及观者的社会建构逻辑“,观看”的多样实践塑造了观众作为“阅听人”的社会身份和权力,并在嵌入日常生活的观看实践中生成更为丰富的表意。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关切“观看”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建构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把握当前数字视听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它主要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大量报道各种与民相关的小事,以前,很多人把它当成负面报道或琐碎小事而忽略。但随着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这些邻里闲事迅速传遍全城,吸引万千观众的目光,自称是“市民的儿子”的光头主持盂非在新闻节目中以平民的视角,讲述百姓小事,针砭时弊,  相似文献   

18.
因为奥运会——从7月20日到9月20日,两个月里,北京,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城市的日常生活变得有些特别。  相似文献   

19.
雷晓雯 《传媒》2022,(23):62-64
<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带来了新的发展与传播机遇。人物纪实纪录片《与丝路打交道的人》是一部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芒果TV投资、拍摄、制作和播出的关于丝路文化的优秀纪录片作品。这部作品共有10集,在“一带一路”的宏阔时代背景下,它将目光转向连接东西方历史和当代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并进一步聚焦丝路考古背后一个个普通的坚守者和奋斗者,  相似文献   

20.
林慧 《文化遗产》2017,(2):50-54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内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代,传统节日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在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原本是我们生活世界一部分的传统节日,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让传统节日真正返回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意义,这在当下尤为重要。保护节日遗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生活在传统中,让传统的文化精神扎根于现代民众的心里,让传统成为当下生活、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当代具有生命力的节日传统,都是与民众生活相融合,在生活实践中得以传承。生活在传统中,并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首先是对传统的自觉认同。其次是指在保持节日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重塑。在传统中生活,既是对自身文明传统不断确认、自我认定的一个过程,也是节日文化遗产进行现代性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