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史观首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这一论断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在历史科学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生活与哲学》教材在编写时,并没有注意提法上的问题。如"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提法不仅难以理解,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不符,造成理解上的乖谬。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思想条件。为此,学校必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集体主义者。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培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两个精辟论断揭示了“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以及“人的意识对社会的依赖关系”。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受社会制约的。因为道德是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多方面考察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种关系和对政治经济学深刻研究之后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至此,历史唯心主义的大一统局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唯物史观。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和人性善恶观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实践是人的实践。所以在考察人性时,马克思主义总是把它放置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加以考察,而不是把它当作离群的个体加以抽象思考。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缺乏道德责任意识”问题,应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有限道德责任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剖析现状,提出试用传统的修身方法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适用于全部哲学 ,但同时应看到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哲学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只有考察了具体哲学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特殊表现方式 ,才能具体地把握具体的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同时 ,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有特殊的表现方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存在或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问题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七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是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等。 一、社会存在及其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①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及其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②社会存在是不依人们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中精神现象的总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社会存在?它包括那些内容?学术界意见不一.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认为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那些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战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它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同时又极其重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它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物质决定精神”,或者说,“存在决定意识”,这句话说明了世界的本质——世界是什么,也说明了人们意识的来源——意识是从哪里来的,教我们认清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意识的本质、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中,一些哲学教科书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持这样的观点:全部社会历史现象可以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二者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红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我们以此为据认为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基本范畴:这对范畴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比是属于低层次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认真考察这一对范畴,特别是生活方式,才能丰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从而增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正>从哲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从学科素养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的人生发展精神养料的工具。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唯物史观转化为中学生人生素养的原理及路径。一、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体悟掌握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精神在于肯定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其主要观点可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哲学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二是人民史观,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社会现象分为两个基本部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怎么发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有没有中介?本文就所提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何谓意识? 这是解决“何谓意识形态”的逻辑基础。 何谓意识形态?马克思没有直接进行界说,但在《序言》中他实际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解谜的金钥匙。 (一) 《序言》中是把意识与存在对举而言的。 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存在。 人们的社会存在是:由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现实基础。约言之,社会存在即经济基础,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意识是与存在即经济基础相对而言的范畴。意识属于与“基础”相对而言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7.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的一个范畴,《辞海》上的定义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对物质而言,意识是第二性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全集》第2卷第82页)……从生理方面说,人的意识是以具有第二信号系统为特征的,它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人们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高教研究期刊的编…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南通纺织工学院金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同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教...  相似文献   

20.
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以下简称为“片追”),是指在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中,放弃或放松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单纯追求高等学校的升学率。也就是说,在对待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上,犯有片面性的错误。可见,“片追”是教育部门、中学的办学思想问题,也是考生及其家长对待升学的态度问趣。作为办学思想,造成“片追”的原因,当然同办学者的主观因素有关。但是,“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片追”这样一个长期、普遍存在的社会思潮,只就主观因素是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