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代表作。闻一多先生于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离美返华。这首诗,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4月8日出版的第3号上,诗后注明写作日期是1925年4月同时发表的,还有一首《黄昏》。(参见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年谱”,以下不注明出处的引文同此) 1925年4月,诗人明明还在美国。但不少评论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出版社《阅读和欣赏——现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1.《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组诗,组诗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洲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为首的一章。2.组诗创作背景:1922年7月,闻一多先生赴美国留学。因不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毅然于1925年5月回国。而“五州惨案”就在他归国后数日发生。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闻一多先生更是义愤填膺。他痛感中  相似文献   

3.
教材中关于闻一多的诗作《死水》有如下注释:“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于1922年赴美国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25年回国,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  相似文献   

4.
赵毅衡先生《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热”》(见《读书》1983年第9期)告诉我们,美国新诗运动在本世纪内曾两度出现“中国热”的潮流,第一度出现在1912—1922年之间,第二度出现在五十年代末。我不禁联想起,闻一多先生正是在1922年7月赴美留学的,他是一位对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好素养的中国新诗人,他到美国后会不会受到美国新诗坛的这股“中国热”的潮流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七子之歌     
经典的歌曲难忘的旋律【小编"点"歌】《七子之歌》的歌词是闻一多先生的一组现代诗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他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相似文献   

6.
20年代中期,出现在诗坛上的新月诗派是从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分化出来并重新组合起来的纯文学社团。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怀抱着“与《创造》并峙称雄”的决心和“领袖一种文学潮流或派别”的宏愿,在北京联络徐志摩、刘梦苇、宋湘,饶阵侃、孙大雨、于赓虞等志同道合的诗人,在家里定期举行聚会,讨论诗歌理论、指点诗坛现状和交换品评作品。次年,又创办了《晨报·诗刊》,积极倡导新格律诗。这一年的5月,闻一多在《晨报·诗刊》上发表长篇诗论《诗的格  相似文献   

7.
落叶归根情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由童声演绎的《七子之歌》吗?它曲调动听,歌词感人。歌词来源于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澳门》。其余六篇分别是  相似文献   

8.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是激情与理性并存的个人气质、“美育救国”的思想理念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的映射。闻一多留美书信中对美国形象的书写不仅促进了其民族观与文艺观的变化,也加深了他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原词】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母亲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赏析】《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源于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子之歌》将七块被帝国主义掳夺的土地比喻成失去母亲的儿子。它字字血、句句情、声声泪,凄楚悲怆,动人心魄。而我们选的这篇——《七子之歌·澳门》又以拟人的手…  相似文献   

10.
张家平 《学语文》2003,(6):10-10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在美国期间 ,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他的诗作《洗衣歌》 ,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1925年夏 ,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 ,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 ,生灵荼炭 ,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梦想幻灭了 ,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 ,不是不是”。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 ,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 ,然而他又对…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闻一多的一生大致经历了诗人、学者、斗士三个时期。吴奔星在《诗人、学者、战士——闻一多其人其诗》一文中把闻一多的这三个时期大体上分为:“从五四到1929年是诗人;从1930年到1943年是学者;从1944年到1946年是战士。”  相似文献   

12.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从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陈独秀仍任主编。1920年初,编辑部又迁到上海。同年12月,陈独秀到广州,此期间由陈望道负责编辑部工作。该刊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任主编,在广州出版四期,再次休刊。从1925年4月起为不定期出版,1926年7月停刊。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影响很大的学者兼作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奠定,一是他的现代诗学理论,二是他的一大批有影响的诗作。他的现代诗学理论,提出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有格律的新诗,即:既要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真精神”,又与旧诗有严格的区别;既要吸取外国诗的长处,又要除掉早期新诗“欧化的狂癖”。他的这些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集《死水》里。《死水》开拓和深化了新诗的爱国主义主题,丰富了新诗的语言,创造了众多的格式,全面提高了新诗的技巧。《死水》融汇着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和人民口语,外国诗和中国诗的艺术经验,可以说在中国新诗上开一代诗风。另外,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闻一多在广大人民心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即他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以及他的那些留给后人的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早年(1922—1925年)曾留学美国。在这期间,不少留学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旧中国形成的巨大反差,产生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民族自卑心理,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洋奴思想,什么“中国百事不如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等。而在一些留学生热衷于歌颂外国的物质文明,赞颂象征现代工业的烟囱中的烟为黑色  相似文献   

14.
李金发是将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购“第一个人”①。他以其《微雨》、《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等三部诗集,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被公认为中国象征派诗的开创者。然而,他的《微雨》等三部诗集均创作于他留学法国和德国期间.1925年回国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情况究竟怎样?在当时的诗坛上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1923年2月,李金发在德国柏林编定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三个月后又编定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他将这厚厚的两本诗稿一并寄给在国内文坛上声望正盛的周作…  相似文献   

15.
日新  海滨 《留学生》2010,(7):54-55
1925年10月下旬.年仅15岁的蒋经国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在那里开始了留苏生活。 “尼古拉”就是“你苦啦!” 蒋经国1910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是蒋介石的长子。1922年到1925年,蒋介石安排蒋经国到上海读书.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熏陶,这期间的蒋经国已经成长为一个追求革命的热血少年,曾经因为积极参加“五卅”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  相似文献   

16.
一、李同孚先生简历李同孚先生是湖南湘潭人,1925年7月12日出生,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曾师从于国际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江泽涵教授。李先生大学毕业之后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期间陈省身教授打算推荐李先生去美国留学,后因北京将近解放,  相似文献   

17.
章宗元是清末我国高等学府选派的首批官费留美生之一。1901年到1903年,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勤于著书立说、传播西学,翻译出版了《美国宪法》《美国民政考》《美国独立史》《美史纪事本末》4部译著,涉及美国的法律、政治和历史等领域。章宗元是20世纪初留美生中最早译介美国法学政治学著作的翻译家之一,其动因是受清末新政时期风气和留学环境的影响,其译作又成为清末新政法政改革的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8.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里的诗句。《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 5年写成的。他以深厚、炽热、焦灼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在诗中,闻一多先生以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七子之歌》的创作闻一多先生1899年出生于湖北,1912年成为北京清华学堂第二届学生,192 2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几年里,闻一多既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芦垚 《高中生》2011,(31):32-34
挚友最初是对手中国共产党并非一出生便一呼百应、天下归心。1925年,留美归来不久的闻一多以反对共产党而闻名。近代史学者雷颐认为,闻一多先生的思想转变,是从1943年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发售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到“十年浩劫”结束,持续写了六十多年读歌,为我们奉献了十六本诗集.坚持这么多年创作实践,写出这么多本诗歌作品,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那么我们从他这样长的创作实践和这样多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一、创作道路的启示从郭沫若六十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看,他的创作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五四”时期、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呈现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在“五四”时期,郭沫若先后写了《女神》、《星空》、《前茅》和《瓶》等四本诗集,以及《汐集》和《集外》两个诗集中的部分诗作.由于郭沫若正处年少气壮阶段,又借留学日本之便,他比国内的青年学子受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哺育更多,受到外国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