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开放科学是为了真正实现科技期刊成果无条件地向公众开放,达到科研成果的资源共享,打破人类学术交流的壁垒,是当今科技期刊的必然发展方向,文章旨在对我国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发展给出探索性建议。 【方法】文章对国际与国内科技期刊在开放获取、开放同行评议、预印本平台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比较。【结果】我国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大背景下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发展融合出版、完善设施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2.
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稿件评议的基本制度,是判断稿件学术水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剖析我国学术期刊传统匿名同行评议模式在开放科学环境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索以开放同行评议为导向的同行评议模式,实现开放同行评议与匿名同行评议模式的有机融合。提出以开放同行评议的优势项补充匿名同行评议的劣势项,弹性化实施同行评议,根据期刊的学科特色差异化选择评议模式,构建多种模式的交互式同行评议平台,促进学术合作与同行评议资源共享等优化路径,对完善我国学术期刊现有同行评议机制,提升同行评议质量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 OPR)内涵丰富,审稿流程多变。为了探讨OPR的开放层次,提出了OPR多层次模块化分解与组合思路,以期为学术期刊探索适合自身的OPR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模块化方法将OPR全流程的开放环节解构为3层,再进行组合;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出版商和学术期刊实施的多种OPR制度进行分析。经模块化解构,先得到要素层的OPR功能模块;其次得到单刊实施层的7个开放子模块:众包审稿、开放指定审者权限、审者身份公开、原稿预出版、评议报告公开、开放互动和出版后期刊评议;再自单刊实施扩展至产业链实施层,得到刊群/多主体实施层的3个开放子模块:审稿外包、期刊间的评议报告转移和出版后外部评论;进而组合成OPR多层次模块化开放体系。多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各种OPR均可视为上述开放子模块的单一或不同组合形式。所提出的学术期刊OPR多层次模块化思想扩展了OPR概念外延,为显性理解OPR多变流程开辟了新途径,为OPR分类阐明了新思路,为学术期刊选择OPR制度并定制审稿流程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4.
阐明同行评议作为宣传方式的优势及其可以达到的效果,探讨怎样实现同行评议对期刊的宣传作用并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6.
7.
基于开放科学背景和科技期刊出版现状,归纳因开放发展度不足导致传统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探索开放科学全新范式,引入区块链技术架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科技期刊开放发展机制.提出树立科学理念,拓展参与主体;创新方法手段,探索开放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合作关系等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逐步成为开放科学环境下预印本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和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有益补充。本文对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服务的开展方式归纳为第三方平台的评议和出版服务、预印本平台采用的第三方服务以及学术期刊采用的第三方服务3种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从评议对象与评议内容呈现方式、评议质量控制机制、评议人激励机制、学术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其优越性,并结合国内同行评议现状总结该模式对我国业界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科技期刊审稿人对同行评议的认识和期望,进而了解影响学术把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为改进和完善现行同行评议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为使科技论文同行评议的结论更加公平准确,文章对目前各种科技论文同行评议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它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科技论文同行评议的新模式.这种同行评议新模式相比传统同行评议模式有结论准确、专业对口、程序公平、有效缩短审稿时滞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专家评议稿件数量增多、评议成本增加等问题,需要... 相似文献
13.
审稿人、作者、编辑等参与者的素质会影响期刊同行评议的效率,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同行评议对所有参与者起到教育培训作用,可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提高期刊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探讨和正确认识掠夺性期刊,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和概括总结的方法,分析掠夺性期刊的由来、特征以及危害.结果 发现,掠夺性期刊存在以下特征:主动邀稿、审稿不严、出版周期短、收费高;编造虚假的编委会名单;仿冒网站或网站不专业;编造或伪造期刊指标;收购\"老牌期刊\"或发文不符;掠夺对象有地域性.掠夺性期刊发表低质量论文,传播... 相似文献
15.
16.
浅析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指出编辑在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环节中角色定位.基于《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的办刊实践,阐述了同行评议期刊在建立和完善制度、调整办刊机制、重视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审稿数据库建设以及搭建技术支撑平台并提供全面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最后,从专职编辑视角,列举稿件送审环节中的实操技巧,如明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历史审稿数据,为国内180种建筑科学期刊选择合适的审稿人,以缩短审稿周期,为提升办刊质量提供启示和借鉴。对该刊采编系统中2016—2023年的审稿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办刊实践,从期刊选取审稿人的角度分析审稿周期长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破解思路。影响审稿周期的因素包括送审稿件数量、审稿人来源机构和审稿人年龄,造成审稿周期长的内在原因包括送审稿件数量和频率与审稿意愿不匹配、审稿人信息更新不及时、专家库结构单一、期刊与审稿人缺乏沟通。破解上述问题需要从编辑部的管理制度入手,设置审稿人梯度化管理和多元送审频率机制、增补青年审稿人优化队伍结构、多渠道遴选以增加审稿人组成多样性、建筑科学期刊集群共用审稿资源。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