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孔子一生执著于用世,可对于隐逸之人却从无微词,甚至是颇为理解的,此种心态决定了孔子对隐逸有着别样的理解。同是隐逸,孔子对辟世采取了理解但不苟同的态度,而对于辟人却是不仅赞成且力求践行的,因为在辟人这种行为中保持着对道义的追求。孔子对隐逸的肯定和独特阐释对后世大隐、中隐、小隐之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却有一些学者认为他有强烈的入仕之心.文章从文本入手探寻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情结是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盛唐文化史上,隐逸之风颇盛,当时不少文人墨客都表现出对隐逸这种独特生存方式的青睐。孟浩然便是唐代诗人中少有的终其一生隐逸的诗人,他的一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本文立足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对孟浩然的隐逸情结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4.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文采斐然却终生布衣.孟浩然的仕宦与隐逸之路具有特殊性,他固然有求仕心态,但诗中一直流露出对"隐"的向往同样值得关注.综合考虑儒释道三家对孟浩然影响的复杂性,并结合盛唐时代背景,紧扣具体诗作再来解读,发现他内心对"隐"有更深的向往.这样认识孟浩然的仕、隐心态,助于对其人、其诗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作为一代"隐逸诗人之宗"给人以高蹈出世的倾向性感觉,其实他并不缺乏人伦之乐。细读其诗文,我们觉得陶渊明有着浓重的家庭情结,并且与邻里相处和睦。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陶渊明,以及深刻理解其主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将陶渊明视为异代知音,他不仅学陶诗,还想效仿陶的隐逸。然而,由于他的功名情结和追求享受,他仅得"中隐"。后期的白居易出入于佛道,但是他并无很深的信仰,不过借此销忧,他真正关注的是个人的生活享受,这使得他难得陶的真谛。然而,后代文人内心仰慕陶渊明的隐逸,实践的却是白居易的"中隐"。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于一时。隐逸精神及其隐逸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发展与转变:隐逸精神由东汉末年的避祸之隐转向了正始时的现实抗争之隐、西晋时的世俗生活点缀之隐及东晋时的心灵精神脱俗之隐。隐逸方式也由纯粹的山林之隐转向了融通仕隐的“朝隐”,之后走向了山水自然之隐。魏晋隐逸精神及其方式,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9.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修为渗透在隐逸文化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儒隐”之“道隐”风格。作为内丹修炼的手段,白玉蟾的“道隐”实质即为“心隐”,在于追求对心无境,对境无心之无我境界。他的“隐仙”人格达到了道教信仰与至乐审美生活方式交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0.
孤独意识、隐逸情结及宗教情怀是刘长卿山水诗歌的三大情怀,也是值得探索的地方。科举失利、两遭贬谪、衔冤入狱,以及诗人自身的性格是刘长卿孤独意识之源。官场的险恶使得刘长卿渴望隐逸宁静的生活,然而对社会对国家的忧虑意识使刘长卿始终跨不出“出世”的步伐,隐逸思想却更加浓烈。当时盛行的天台宗对刘长卿影响很大,与僧人、道士颇多交往,使他有追求超出凡尘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史书记载,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这一说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直居住在襄阳城南汉水西岸的涧南园,虽曾到鹿门山览胜,却并未隐居鹿门山。对于主要写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布衣诗人孟浩然,同时及其后的文人总是努力把他纯粹隐逸化处理,让孟浩然隐于隐逸文化氛围浓厚的鹿门山,便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成果"。  相似文献   

12.
邹莹 《考试周刊》2009,(13):10-11
入仕与隐逸是施闰章与韦应物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作为儒官,身居郡斋却又心怀隐逸情结,"吏隐是他们对二者的调和方式。细读二人诗歌,我们可发现二者的内容、风格、表现手法均非常接近。他们的亦仕亦隐的人生态度、冲和平淡又自然高致的诗歌风格、朦胧淡定的诗歌意境均展现出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3.
章由元散曲“隐逸的泛化”,追溯儒、道之“隐”的区别,进而论述儒学对历代人的深远影响。但“学而优则仕”却要等到隋唐科举制出台才有现实的可能。不过到了封建特权专制盛行的元代,科举衰落,吏制逆转。这不仅导致儒风凋丧,士人歌“隐”,也造成官吏整体素质滑落,并影响到元代政权的巩固。回顾这一段历史、化、学的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发展先进化的战略意义,以及严明吏制的重要性,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戴表元一生适逢时代巨变、江山易主,其的后半生也基本上是在隐居、交游与授徒的中度过的。其诗歌创作中也透露出浓厚的隐逸情怀。隐逸,是对人生的看透,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时代旋涡面前的逃避心态。戴表元之隐,与交游紧密结合,把隐逸看成是一种文人的风雅之举,因此又不得不为生计奔走以寻求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人的生命需求在众多隐逸文学中常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性格类型。而自儒、道、释思想先后成为中国文人人生哲学的三大基础后,这三大思想对于艺术意识的渗透使众多隐逸诗人在创作中相应表现出儒者之隐、道者之隐与释者之隐的性格类型。  相似文献   

17.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第一个非隐士隐逸词作者,从他的隐逸词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他从浪子性文人向士大夫丈人的转变轨迹以及从俗到雅的转变过程。在宋词中那些表达看淡人生和隐逸思想的词作,实际上是由他开端的,这对后代隐选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8.
唐代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逸之士,这些隐士们很多本身就是文士.他们的隐逸状况多有不同,有一心一意坚定不移的纯隐,也有半路出家的隐者,也不无先隐后仕或先仕后隐,乃至亦官亦隐者.他们的隐逸动机以及走上隐居的道路是多种多样,难于一概而论的.对于隐者的隐逸动机与归隐之路的探索与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有唐一代的文士和隐者,并且对于探讨这一类人群所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隐逸的思想与心理状态是必要而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坛流行隐逸,但是杜甫是这个时代的特例。他有过归隐的情结,甚至为归隐作过努力,但是,最终他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对壮游时期、“度陇客秦州”时期、成都草堂时期的分析可见杜甫的归隐情结,以及他最终放弃归隐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20.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