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湖北电大学刊》1994,(7):58-59
自从本刊登载了云飞同志的“对《(大学英语)参考译文》中的一些译文的探讨”后,一些作者陆续来稿,对其中的第5条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一夜的工作》(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课时。 【案例一】 师: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简单介绍了周总理的生平,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写出每个小节的大意。(十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  相似文献   

3.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佳 《海外英语》2014,(21):179-180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株蒲公英,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绽放的花季。不过,即使绽放得多么灿烂,我们也仍是蒲公英。——题记大千世界,花开花落,潮涨潮退,云卷云舒。有人飞黄腾达,有人穷困不通;有人得意忘形,有人失落低迷。甚至相同的心境,相同的情形,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其实,这只是时间、环境的不同所致。时移世易,也许会柳暗花明,甚至沧海桑田。因此,无论世界如何纷繁变幻,无论境遇顺畅或窘迫,我们都不应当卑己或骄人。而应当:穷困之中不自卑奋发向上,显达之时不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何时起,每年的4月1日,人们便陡然有了一丝紧张感,因为这一大是西方国家的“愚人节”。按照他们的习俗,这一天无论制造多么荒诞不经的言论,均不为过分之举,也不会受责难;如果谁真的因此生气,那便真成了愚人了。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也兴起了过愚人节。前年某校月考正赶上愚人节那天,学校贴出通知说下午1:00准时开考,谁知考试时竟无一人前去。因为大家都以为是谁在开玩笑,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愚人节最大特点就是不知真假,就连国际上也是如此。1989年4月1日,世界一些报纸发布了伊朗悬赏刺杀的作家已死亡的消息…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促织》是一篇借明代的政治黑暗来讽刺清朝社会现实的文言短篇小说,其中一句"旬余,杖至百",不少教参都翻译成"十几天里,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我认为这样的译法值得商榷。"被打了上百板子",只是道出了主人公在一段时间里挨打的情形,却没有揭示贪官污吏滥刑枉法的实质。作者的本意是以此来显示官场的腐败、法律的不公  相似文献   

8.
审题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会题意,作起文章来能围绕中心,选材恰当。第一篇作文命题是《大雨中》。这个题目的是根据暑假期间本地区连降大雨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出题后,我就问:“对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哪个字?”开始有个学生回答:“要特别注意‘大’字。”我又问“有不同意见吗?”第二个学生回答:“我以为要抓紧‘中’字。”“为什么要抓紧‘中’字呢?”我立刻追问。“这个题目指明要我们写的是下大雨的时候发生的事。不写大雨以前,也不写大雨之后,才符合‘中’字的意思。”学生回答得很好,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于是我又问:“大雨中的事很多,写哪一些才有意义呢?”学生稍加思索后,相继发言了。有的说:“要着重写大雨中干部帮助社员克服困难。”有的说:“要写社员和大雨作斗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广东等五省(区)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中,对《为学》最后一句“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作:“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相似文献   

10.
程颐说:“学者先饕会疑。”张载说过:“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去求证,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藤、领悟,更重要的是能够激起思想的火花,找到成功的感觉,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时不可全盘接受,而要信而不迷,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是班级的统帅与灵魂,是班级日常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或者说他的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着班级性格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祥 《语文知识》2004,(6):42-42
高中语第二册将《兰亭集序》中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译为“虽然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致是一样的”。乍一看通字顺,仔细一推敲便会发觉“所以兴怀”被漏译了。这四个字应该如何翻译呢?  相似文献   

13.
张智豪 《作文》2023,(2):46-48
  相似文献   

14.
翻译界关于“信”与“达”之间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30年代初期,针对梁实秋等人的“宁错而勿顺,毋拗而仅信”的观点,鲁迅先生提出“宁信而不顺”的主张,对片面追求译文通顺,而置“信”于不顾的论调予以驳斥。鲁迅在进一步阐明自己观点时说:“译得‘信而不顺’的至...  相似文献   

15.
<正>不少人对诗歌欣赏望而却步,实在是中了“诗有别才”的毒。一说到诗人,大家也总觉得他们是一群“脑回路”和普通人不同的“怪人”。其实这是误解,诗人不过是能敏锐地发现自身最隐秘的东西,发现自身与周围世界最隐秘的联系的人。“陌上杨柳”或许是人人都见过的寻常景物,但是一旦诗人将这样的景物和离别的惆怅联系到一起,我们似乎就打心眼里觉得“陌上杨柳”天生就应该表现离愁别绪——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提出过形形色色的翻译标准,基本上都是强调精确,忠实。精确性作为人们认识语言对象的一种抽象规定性是语言发展过程的必要环节,语言作为一种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系统在人类将其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交际工具时,有其复杂性,动态性和具有多样性的统一的客观属性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所以精确性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语言的模糊本质却是绝对的,普遍的。本文拟从语言性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精确与模糊这一辩证运动,揭示翻译中的刻意追求“信”“达”是不实际的,而模糊语言既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又能增强语言有效使用的力度和色彩。  相似文献   

17.
18.
谈到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翻译话语。即便是在拥有完备的语言学体系的西方翻译思想的冲击下,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以其本体为出发点,通过对严复与"信、达、雅"、"信、达、雅"与中国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传统文论的关系以及前人的批判五个方面对"信、达、雅"做一个多方位的分析,试图来阐释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译文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受贿赂秦国的国家的连累而灭亡。(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中华页活文选》(五)和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