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的现代意义在艺术价值方面同样也体现了出来。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讲到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个层次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狂人日记》在这三个方面中也体现出了承前启后的特征。拟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杰作,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小说创作曾经起过开拓新道路的作用.对于这篇小说的研究,当然也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但是,多年来研究者们对这篇小说的解释是有分歧的.分歧就在于怎么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如果我们真正从作品实际出发,就会发现,狂人的确是一个狂者,他的一忧一怒、一言一行,无不具有狂者的特征.同时,他又的确不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他的性格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战士的某些本质.按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以“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郁勃激宕、具有积极战斗意义的新文学“白话”作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7.
关于《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一直是鲁迅研究争论的深层次焦点之一,也是其难点所在。由此切入,对所谓“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这一几乎成为定势的说法提出质疑,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重视角和层面,就《狂人日记》文本建构的创作方法、象征、形象、语言等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阐释,揭示其“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的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十四今天早晨,很好的太阳。大哥从书房门口走了过去。我忽然想弹琴,就大声叫道:“我要弹琴!”大门外便探进几颗过路人的脑袋,笑眯眯的,等着看好戏;还有赵家的狗,伸着舌头也跑进来。“出去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弹什么琴。”大哥喝斥道。  相似文献   

9.
1918年8月20日,鲁迅在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谈到发表不久的《狂人日记》,为后人提供了一把启开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的“钥匙”:“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然知者尚寥寥也”。①要恰切地把握《狂人日记》的思想命意,必须从鲁迅这个“自白”式的创作动机出发,挖掘作品的深层寓意及其内在联系,这里的关键在于要充分理解“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丰富内蕴。  相似文献   

10.
《现代》杂志与现代派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十年代中期,当读者惊诧于《春之声》《你别无选择》《小鲍庄》《车站》等作品中的“现代派”时,曾有人认为这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开始引进。其实,不论是象征主义、意识流,还是未来主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早在三十年代就已频频光顾中国文坛并产生硕果——这就是以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杜衡、戴望舒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杂志。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变革。陈腐的封建文学和僵死的  相似文献   

12.
1916年10月的一个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散乱的青年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姨表弟,就倒一杯茶给他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自刊载之日起,介绍、批评和阐释的文字不计其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的意义已经穷尽。本文试图从修辞角度再度诠释《狂人日记》。首先在宏观修辞层面来看其以“癫狂”的语言揭示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吃人”的真实本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境误置和语体混用;二是以“讲述”的方式“展示”狂人的心理内涵;三是打乱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其次,从微观修辞层面——“结构性反讽”来探讨其独特魅力。也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比性构成因素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其隐形反讽的意味需要“反思”;具有更大的覆盖性。为此我们才更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鲁迅作为小说家、文体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新证高恒文《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韧之作,发表至今,评说不辍。关于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的“资源”,也是历来论者所关注的问题。周作人认为这篇小说受到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①,这一点已为鲁迅的自述证实。②但问题实非如此简单,比如...  相似文献   

16.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重新解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对潜藏着许多不确定之域的小说文本,努力进行意义建构,探寻新的意蕴。不惑于作家自己说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之说,从文本内在情节结构和发展脉络着手,发现作品直刺人性的黑暗、呼唤真人出现这一新的主题。小说也因此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是一部民族新人诞生的精神史诗。发现黑暗、发现吃人与被吃的荒诞、发现自身背负四千年重担而又在绝望中求生的狂人,以其难以摆脱的被吃焦虑、心灵挣扎的复杂心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赎努力,谱写了心语、对话、独白、呐喊的史诗乐章,并采取剥掉语言的外衣直取本义的形式构筑了更高意义上的象征体系,从而获得了读者整体认同,但其作为现代中国人精神史诗的解读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独异的构思,复合的语义结构,崭新的语言形式及对当时人们的感知刺激都是“陌生的,分析那些打破常规、偏离规范的作品时,不要急于用现成的概念、术语给它贴标签,束缚思维。姑且把它当作我们的视角来说是陌生的,从而经历更多发现的兴奋和惊喜。  相似文献   

19.
一这篇小说的序言“识”是我们理解“日记”内容的钥匙,也是我们教学中进行导读的拐杖。我以为“识”应着重讲三点。(1)关于人物:一个“迫害狂”;(2)关于语言:“颇错杂无伦次”,  相似文献   

20.
一、从鲁迅不主张“给小孩读《狂人日记》”说起 鲁迅生前曾表示,他不赞成把他的作品选作教材。他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①这不完全是出于自谦;他当时认为,“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②在“那些书”中,鲁迅特别不赞成把《狂人日记》选作青少年的教材,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最不愿意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