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淑君 《文教资料》2006,(20):81-82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本文由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了《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内涵,指出它对中国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
郭慧 《华章》2010,(26)
月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它既是曹七巧悲剧命运的见证,又是长安悲剧人生的象征,还是芝寿恐惧绝望心理的映射.通过对月亮意象的精心营构,张爱玲深刻揭示了三位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意象有对中国传统神韵的传承,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凭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在这篇小说中,月亮统领着其余意氧,用一种连贯的内在延续性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5.
月亮本是一种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却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抒情作家巴金心中温柔多情的月亮,市民文学大家老舍笔下忧伤的月牙儿,旷世才女张爱玲眼中苍凉的月亮,都使月亮成为现代文学经典中富有象征意味的独特意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张爱玲在对中国传统月亮意象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月亮形象,特别是蓝月亮、残月及满月意象。诡异不详的蓝月亮、残月和太阳般的月亮意象展现了月亮诡异的一面,起到了反映人物心理、预示人的命运、营造悲凉境界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月光的腾跌在生命的时空中轮回,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在女性代表作家张爱玲的小说看来,对于月亮这个意向的运用,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8.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在《金锁记》中更是中心意象,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见证了女性悲剧性的命运。作品写了三种月亮,一是叙述人的月亮,一是长安的“模糊的缺月”,一是寿芝眼里的月亮。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时的月亮     
张爱玲说,二十年前的月亮和今天的月亮是不同的。也许月亮已不仅仅是月亮,当时的月亮,令人触动的在于当时,而不在于月亮。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谁也不能告诉我。记忆框于当时,场景模糊。初中毕业,一群人去K歌,回去的时候,赶上最后一班公交车,依旧坐在靠窗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一个悲观气质很重的作家,这种悲观气质与她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中篇小说《金锁记》中月亮这一意象、女主人公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三桩婚姻关系,这三个方面来探寻张爱玲小说中的荒凉底色,从而透视张爱玲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亮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蕴涵着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朦胧幻象。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将月亮意象融入了西方现代派的笔法,对古典月亮意象注入新的内涵,成为人性异化的绝妙缩影。张爱玲在其基础之上,又生发出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多重释义,成就了月亮流动变幻的意象内涵,完成了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3.
试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月亮意向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于营造意象的曹雪芹和张爱玲,在小说中给予传统意象——月亮以深切关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一方面承袭了《红楼梦》的悲凄的美学意蕴,为小说铺上一层苍凉的生命底色;另一方面.在写法上又表现出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展,她将自己那带有浓重的现代色彩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熔铸到月亮之中.使月亮意象呈现出鲜明的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对月亮的灰色透视,如同她对人生的灰色理解一样,独特而深刻.本文借对<金锁记>中月亮的描写分析,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概括了悲剧的深刻性与延续性.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对月亮的灰色透视,如同她对人生的灰色理解一样,独特而深刻。本文借对《金锁记》中月亮的描写分析,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概括了悲剧的深刻性与延续性。  相似文献   

16.
马欣 《考试周刊》2011,(84):27-28
月亮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用的意象,欣赏中国文学离不开对月亮的欣赏。张爱玲的世界中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而把月亮这一意象发展到顶峰,则当推《金锁记》。在这片小说中,共六次描写到月亮,有的一笔带过,有的浓墨重彩,汇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相似文献   

17.
月亮以其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寓意,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作家的喜爱和重视,并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常见的文学意象。本文以老舍和张爱玲为例,通过比较两人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揭示出月亮这一古老的文学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现当代文学中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我愿意尝试着走进张爱玲的一花一沙,探究那些已经过时了的死去了的人物,看他们的灵魂是怎样的颠簸喘息过,而今是否还幽幽地、伴着月光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自古文人多爱月,而爱月的女文人更多,且爱得痴迷。张爱玲自己也说,她是和月亮共进退的人,因此,她看月亮的次数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多,故而她的文字世界里。月亮绵绵地纠缠着她,空灵地引领着她,清高地提升着她。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其间关于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有些如蜻蜒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无不流淌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相似文献   

19.
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1921-1991)是20世纪加拿大而且也是西方著名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和美学理论(Archetype criticism),为整个世界的文学、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被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西方文论史和文化史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镜子是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型,运用原型批评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和镜子两个重要的物象进行分析则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月亮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文关注着一现象,探讨了古代诗人怎样赋予月亮超越时空的人格力量,从月亮来体悟现实社会与自我人生,同时透视作者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