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俨 《报刊之友》2014,(9):99-100
论文通过对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青春纪念题材《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在影像风格、叙事策略和人文意蕴三个方面的对比,论证两部电影成功的元素,同时对目前国产商业电影表现出来的明显的艺术审美特质进行论证,期待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段婧 《新闻世界》2012,(5):204-205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我国优秀的成长题材电影,无论是从情节、表现主题乃至重要的场景镜头等方面,都受到了同类型电影《美国往事》的影响。本文尝试结合两部影片导演的创作背景,通过两部电影文本在影像内容、影像表现手法以及经典段落的对比分析,探析我国电影在借鉴西方电影的同时,如何体现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3.
胡淼 《视听》2022,(3):99-101
从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到真人版电影《Mulan》(2020),中国的木兰故事一直是美国迪士尼公司拓宽全球市场的重要题材.动画电影《花木兰》曾引起热烈的反响,但真人版电影《Mulan》在我国上映后却备受诟病.分析两部影片的文本可知,二者在主要情节与叙事内核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皆是借中国故事和中国元素传播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静宇 《新闻世界》2014,(6):245-247
本文以中国电影《茉莉花开》与美国电影《时时刻刻》这两部表现了女性主义内容的电影为例,首先总结二者在电影主角、电影象征符号运用方面的相同点,其次对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影像语言、理论基础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女性主义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都是老师心中的天使,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都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尽管两部电影各有特点,却都以爱之名,打开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春天。本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和背景音乐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对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系统分析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审美表现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都是老师心中的天使,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都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尽管两部电影各有特点,却都以爱之名,打开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春天。本文从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和背景音乐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对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系统分析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审美表现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大佛普拉斯》在第54届台湾金马奖中大获全胜,成绩瞩目。作为一部文艺片,它的镜头运用技巧并不是十分高超,整部电影的大部分镜头都是运用行车记录仪来"讲述"故事,而观众正是通过行车记录仪看到了富人阶层声色犬马的同时也看到了小人物的灰白世界。本文将从窥视、凝视、注视三重视角来分析电影中"看"这个动作之于影片中不同阶层人物的意义,深层次地探讨不同阶层人物在贫穷与富裕的环境下所呈现出的人性矛盾,进而揭示现实的荒诞和命运的无常。  相似文献   

8.
2016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与2019年国产电影《中国机长》两部影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内容相似,具有极强的可比较性、差异性.两部影片的差异主要呈现在叙事方式的不同,通过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目的三个向度,对《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进行叙事美学范畴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顾长卫的新片《最爱》着手,并与《孔雀》、《立春》两部影片比较分析,探讨了顾长卫电影的空间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价值.顾长卫的电影以其贴近现实的创作态度,在喧嚣的商业大片洪流中,因其稀少而尤显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耿爱芹 《新闻世界》2012,(3):131-132
"南京大屠杀"作为电影的题材,仿佛永远不会过时。可能是其本身蕴含的苦难、悲壮、爱国,抑或是人性的东西息息相关的原因。《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是最近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两部影片。笔者试从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这两部影片,结合伽达默尔的历史与偏见的关系,就两部电影之影像语言、思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两部反映特定重大题材的影片,两位导演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11.
2015年由井柏然、白百合主演的奇幻电影《捉妖记》自上映以来就刷新和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成为2015年暑期电影的最大赢家.作为一部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奇幻电影,《捉妖记》 不仅创造了24.39亿人民币的票房收益,同时也打破了国产真人动画合成片受众低龄化的一贯定位.而这主要得益于本部影片中真人与动画的完美结合,文章将从角色形象以及场景设计两个方面,对奇幻电影《捉妖记》中的真人与动画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2.
冯小刚导演的新作《芳华》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上映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这部充满着怀旧色彩的青春文艺片不论是在视觉造型、电影配乐、演员形体方面都精心策划,在人性善良、文革历史叙述的主题上都有深厚的审美意蕴。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索电影中暗含的视觉审美、人性题材、感念青春、人物精神内涵等多重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郁敏  蔡志明 《传媒观察》2013,(11):42-44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影片中出现了诸多与《圣经》故事的相关之处。本文从原型角度入手,分别从灾难原型、救赎原型以及人物原型方面分析影片中的圣经原型体现,通过对影片情节和人物语言的分析,挖掘人性的真善美,同时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以及地球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一起共同构成了华莱坞电影的核心部分。在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冲击下,华莱坞文艺片日益没落,大批文艺片阵营的导演转战商业片。然而,在国际市场华莱坞商业片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冲击国际电影奖项屡屡失败,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东方文化深刻载体的文艺电影却时常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这一现象引发了华莱坞导演的反思与转型。2014年,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艺术影片《白日焰火》和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归来》都在中国内地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其后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侯孝贤导演《聂隐娘》等文艺电影陆续入市。2014年被视为华莱坞文艺电影的复苏之年。  相似文献   

15.
姜在青 《今传媒》2012,(3):77-78
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革后,中国的歌舞电影一直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直至受好莱坞歌舞片《芝加哥》与《红磨坊》的刺激,2005年,仿效《红磨坊》套路拍摄而成的中国歌舞片《如果·爱》上映,才打破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因而它被称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本论文,对比了《红磨坊》与《如果·爱》两部影片,从浅入深,由故事主题内容、导演创作意图、影片结构,再到歌舞片段设计的异同、歌舞片段对故事情节的推进作用进行分析、层层推进,看到中国歌舞片在制作和构思方面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崔小娟 《出版广角》2017,(21):72-74
2017年,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之际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燃爆暑期档,从票房到口碑都取得了现象级成功.这标志着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逐步成熟,也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鲶鱼效应,在提供借鉴与思考的同时,带动了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电影《战狼2》为例,从其叙事模式、内容创作、制作技术和商业逻辑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转型中的做法,以期为中国同类型电影未来走向乃至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变革提供借鉴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屡创佳绩。为了从被国内外大片挤压的狭小的电影市场中突出重围,中小成本影片越来越重视电影的营销策略。《失恋33天》和《钢的琴》分别是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小成本高票房"和"小成本高口碑"的典范,通过分析其营销策略来探寻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宣传发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青春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题材,在中国电影中有着广大市场。2010年后,大量国产青春电影面世,其中,由张一白所执导的《匆匆那年》也有不俗成绩。与此同时,与该部电影相关的流行歌曲也为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文将目光投向这些歌曲,浅析电影《匆匆那年》中流行歌曲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颁布,这两部法律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文章从这两部法律的立法背景、过程、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这两部法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现实当中更好地落实这两部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