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 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  相似文献   

2.
张清 《广东教育》2014,(1):66-70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请赏析“积雪浮云端”句中“浮”的妙处。(3分)(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说说你对这首诗后二句的理解。(4分)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相似文献   

3.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兴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长门怨李白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古人评此诗:“通首不言怨,怨在言外”,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述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4.
何传跃 《考试》2011,(5):20-22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首句写景对于诗歌战事的叙写起了什么作用?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3.这首诗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出怎样的情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注]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阙。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  相似文献   

6.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晓角李益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全诗却没有一个征人出场,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在篇外。试作简要分析。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云自无心水自闲”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答:(2)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  相似文献   

7.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写出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4分) (2)请对诗中“白雪”这一形象进行分析。(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相似文献   

8.
程高夫 《甘肃教育》2014,(18):121-121
正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  相似文献   

9.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简析“林暗草惊风”一句,说说它在诗中起的作用。答:(2)前人评论此诗说:“此借用李广事,见边帅之风范。”诗中突出了“边帅”的哪些“风范”呢?试结合具体诗句简析之。答: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这首诗要吟的对象是“菊”,诗人为什么提到“蓬蒿”“瓦松”和“露”?答:(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菊”的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3.阅读下面的散曲,…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几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一)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1.这是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有人说此诗之眼在"有情"二字,从哪两句可以直接感受到?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和北京试卷的第16题考查了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两卷的共同特点是增强了主观题的分量和作答的开放性,指示我们今后应该加强做文学鉴赏主观试题的能力。 怎样加强这种能力呢?首先让我们了解2002年全国试题和北京试题的考查点所在。 全国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道考查题抓住“折柳”一处,实际…  相似文献   

12.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有人认为该诗表现乡思的怅惘无奈、沉痛悲伤;也有人认为这乡思非但不悲,反而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还流露出欣喜和愉悦。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这样认为?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渡桑干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价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  相似文献   

13.
韦秉文 《高中生》2012,(21):8-9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每年总有一些亮点试题,这些亮点试题往往会对命题走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根据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亮点题,分类拟制模拟题,以供同学们练习。2011年高考湖南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亮在角度任选,开放度大。解答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内容、主旨、语言、形象、技巧、结构、修辞、风格等角度切入思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成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饮 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答:(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答: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孤 兰 …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湖北高考语文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6.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离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1)请写出这首诗中颈联一组对仗的词语。(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清代沈德潜评论此诗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认为他的这一评价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这样的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注释]若等闲:好像很平常。1、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1、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这是一首咏物诗。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石灰”中寄托了作者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以及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意志。【注】(答“象征”的手法也…  相似文献   

18.
一、古诗鉴赏问答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 (1)这首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0 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 ,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这道试题很典型 ,涉及到边塞诗的鉴赏。在我国唐代 ,以高适、岑参为主 ,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了一个诗派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壮志 ,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 ,还描写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 ,但又不…  相似文献   

20.
一、送别诗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