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严俊 《记者摇篮》2009,(12):86-87
“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可以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的大致方向和范围,给记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认识整个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记者的着眼点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它必须尊循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记者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多重价值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这是因为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记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不仅要受到自身条件(如记者原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同样一件事,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会很不相同。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新闻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是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不同报道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只有从新闻事实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一面切入,才能具体、深刻地认识事  相似文献   

4.
从群众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去认识、分析事物,是新闻工作者增强群众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大局观的必要渠道,也是记者提高新闻发现力的有效途径。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甚至可以让记者从广告信息中也能发现新闻——立足于群众,从群众的所急、所需、所喜、所恶去想问题、做事情,可以让我们坐享许多送上门来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悟性即对事物的理性感知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认识把握能力。 悟性常人皆有之,不同者强弱不一而已。日常工作生活都需要悟性,悟性越强工作效率越高,生活越有意义。文艺家、科技工作者需要悟性。新闻工作者同样也需要极好的悟性。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没有较强的悟性,就不能从大千世界中理出端倪来,也难找到工作的切入点。较高的悟性能帮助编辑、记者、主持人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把握宣传中心,理解、认识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们既是平常人,就应具有平常人的心态.善解人意有了这样的“坐标”,再加上记者对生活和新闻事物的独特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带有人情味新闻的写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新闻记者的新闻思维是指记者在采写报道过程中,面对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在价值取向的支配下,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认识事物本质意义的过程。这里,我们非常强调价值取向的支配作用,就是把记者的新闻思维同其他形式的思维区别开来。价值取向是指新闻价值,包括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等。记者的新闻思维是围绕着价值取向的坐标进行的。记者在认识事物的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许多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记者都可以通过仔细周密的观察而直接获取。可以说,观察是记者采写新闻的基本功。 观察要明确目标和重点。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周围的事物众多而复杂。平时,要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留心观察。有了具体的报道对象,应给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重点进行观察研究。要报道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就可以以他为主要目标进行观察,与他一同劳动一同生活,交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性格好恶  相似文献   

9.
3.考察政策,是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的过程,是记者上路之必经途径少奇同志的解说:(一)党的政策要在群众实践中考验;(二)党的政策到底对不对,允许记者考察;(三)要从各方面、用各方面的材料去说明自己的判断;(四)第一要真实,不要过分,第二、要全面、深刻。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原则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过程,也是提高记者素质和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新闻宝藏,记者能否识别并挖掘出宝藏来需要独具慧眼。我们常说,新闻姓“新”。记者虽然要从目不暇接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中寻找新闻,但新近发生的事实能作为新闻报道出去,总是要经过记者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经过记者的大脑思考,特别是理性思考后作出的。理性认识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靠直观的感性,但对事物认识的深化靠理性。理性认识具有接近  相似文献   

11.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灵感思维是一种触发性思维,往往是在外界某一事物刺激下,突如其来而产生的。记者应该在平时善于积累生活经验、积累知识、积累新闻素材,一旦遇到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时触发灵感,有助于捕捉到报道题材,写出有分量的新闻来。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3.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验式采访作一探析。体验式采访的优势 A、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而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记者的这个认识过程就会更扎实、更自然、更合情合理。亲身体验,就是记者直接地接触活生生的现实,而不是通过别人的转述。记者有时要报道完全生疏的事物——不仅对  相似文献   

14.
李锦文 《新闻前哨》2022,(24):34-35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独特优势,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促进传统媒体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重点分析了记者如何使用网络拓展新闻报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重点涉及的是一个事物的一些部分与另外一些部分的区别,一些发展阶段与另一些发展阶段的区别,是事物本身结构和发展上不平衡的问题。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重点。记者要善于将重点与事物的一般部分区别开来,着重抓重点。这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新闻采访的要着。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开幕》,是郭玲春写的一篇风格独具的会议新闻。作者突破了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的陈格旧套。这篇新闻写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刘冰 《新闻采编》2004,(4):43-44
同一个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有的记者可能只是对新闻事实简单的平面报道,有的记者却能做出精彩的深度报道。为什么?关键在于记者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不同,换言之,就是记者的思维能力不一样。思维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能力。思维能力强的人,有观点、有见解,其作品有时即使未必留意修辞的精致,但由于观点新颖、见解深邃,仍给人以深沉厚重之感。而缺乏见解和观点的泛泛之作,即使文字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深入开展新闻改革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化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一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或鲜为人知的另一侧面来分析、研究、评判某一事物。比如打仗,正面攻不下,可以考虑从后面或侧翼来攻打对方。在科学史上,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难题,做出发明创造。例如数学上的一些定理,如“√2是无理数”、“素数有无限多个”等等,都是用反证法证明出来的。大千世界,各种事物纷繁复杂,每一事物除它本身存在着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矛盾外,还与周围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特别需要从它的对立面和其它侧面去认识,去研究。  相似文献   

18.
柏虎斌  潘文俊 《视听界》2001,(5):26-26,21
凡是记者,都知晓采访角度。但是,如何选择采访角度,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十分清楚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小报记者身居本地却苦于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大报记者下来走一趟,就把小报记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问题、现象,写成很不错的新闻稿,有的稿件,还产生了轰动效应。对此,有些小报记者疑惑不解: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角度,这个题材?我以为,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小报记者缺乏大眼格。小报记者的大眼格,是由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决定的。既然新闻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小报记者就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使自己在风云变幻的事物面前,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小报记者的大眼格,也是由新闻工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只有对事物的全局、  相似文献   

20.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