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法治”概念的重新探讨,指出真正的“法治”应该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律至上”,同时还应该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西方社会的“法治”思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中国要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对西方社会所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从多重维度实现我国的“法治”。  相似文献   

2.
易如  李多 《家教指南》2005,(1):26-28
中国的家长无一不“望子成龙”,他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理想教育”。我的家庭可以说是教育世家:爷爷、奶奶是教授,父母是中学教师,我和妻子也是中学教师。我们的小家留在中国,弟弟妹妹和父母都移居了加拿大。  相似文献   

3.
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既包含着决策的工具、手段和制度,也包含着管理者的理念和智慧,尤其是反映和体现着管理者本人的素质。中国和西方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管理上的计划决策、组织运作、领导用人、调控机制等各个环节上的差异。本文特就中西两方传统管理上的异同从理论上作一比较,以就教于专家。一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系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帝国的统治,殚精竭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备、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说,这是为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统治者使用宏观治国管理方法,使中国古代文明一直赓续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西悲剧善恶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多属于世俗伦理模式,在对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的坚决拒斥中实现善恶分明的意图。古希腊悲剧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虽然也讲求善恶分明的原则,但她们所包孕的内容几乎没有中国古典悲剧那样强烈的伦理色彩。西方现代悲剧更是大异其趣,否弃颠覆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致使善恶界限趋向模糊,却对更高层面上的真、善、美执著的追求。中西悲剧善恶观念的差异,昭示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自然观的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侧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侧重人与自然的对立、差别,以及人对自然的征服,也可以说是“天人有别”。把握这种基本的不同对我们理解中西方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章论述了法权的两大构成要素,即理性和利益,并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西法权观念的得失以及中国儒教思想在法治现代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恶论对中西法治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文教资料》2009,(28):102-105
人性是哲学中的概念,也是法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性论是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思想。性恶论是西方法治建立、发展的必要性理论前提:传统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有积极因素,但更多的是消极因素,延缓了法律发展的进程。本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人性善恶的预设并不绝对,我国法治建设应以“人性趋恶”为假定前提,并发扬人性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人性善恶的逻辑关系取决于社会实践中的人伦关系设定。中国古代专制的形成是以性恶论与家国一体的现实为基础的,法律成为一种压抑人的自律意志的对立物;而西方由自然法推演出民主法治的关键在于承认以人的存在与需要来评价法律的合理性,法治是与人性相一致的自律性规范体现。人性与法律之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推进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10.
观念支配人的言行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行差异实质是观念差异。所以从观念出发 ,才有可能将跨文化交际研究深入下去并形成体系  相似文献   

11.
香港《镜报》月刊今年1月号载文》,摘要如下:中国人对成功、失败,快乐、悲哀,有比较概念化的一统模式。言重一些,就是活着争口气,是为了一种体面和在别人面前可以炫耀的面子。对西方人来说,则更看重体现个人特性和自我价值的平和人生。来中国前,我原以为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那里劳动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可是亲临中国后我很意外和震惊,中国人对普通工人、农民、服务员、清洁工等十分不尊重,甚至鄙视这些“底层”劳动阶级。中国人以职业、职位、收入、官阶等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中西家庭观念发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门淡薄在当今社会已是不争事实,学人讨论无外乎"如何振兴儒学"、"如何复兴传统",抑或归罪于西方文明的入侵使得中华传统文明"天命不归"。文化或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裂痕必然是多方面的原因,真正传承文化的是生活本身,离开生活讨论文化只能是不实际的空谈,生活是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正是从古代宗教礼仪祭祀活动保留下来的生活规范以及道德内核逐渐构成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家道的衰落也正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的标志,并以此来理解儒门的淡薄。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建议”四柱擎天,为法治观念的教学评提供了明确依据。许多地方的中考试题都体现了对法治观念的考查,但限于实际情况,不同地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不尽相同。对这些试题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教学、考试与复习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法治观念作为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被正式写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法治教育也作为学习主题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法治观念教育在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阶梯式和层次性的结构,广大一线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学段表现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展开,理解和把握作为核心素养的法治观念。同时,教师要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要点,结合2022年版《道法课标》中的法治教育学习主题,按照学段顺序梳理法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相关要求,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正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体现核心立意,注重以案说法,体现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习西方法律制度一直在全面移植国外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将西方法治作为我国法治发展的模板之势。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法治的出路在于扎根于中国文化。西方法治是宗教与世俗争权中妥协的产物。中西方法治文化的差异,使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17.
中西爱情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学发展史上,爱情诗歌的艺术魅力各显风采、中诗集中于唐宋,西诗较突出地表现在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中。两者均旨在抒情,但表达方式呈相逆趋势。中诗往往含蓄隐晦,充分借助物境,感物起兴。主体常为隐性,主客观,心与物紧密相交。西诗达意直观,激烈张扬,亦旁惜他物,但凸现显性主体,主从关系脉络清晰。导致二者异性的根源深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社会是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民族文化中,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强调等级的差异.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是一种很常见的称呼形式.同中国大家庭生活方式恰好相反,西方人偏爱小家庭生活方式.长大后便要各自独立门户,他们很少有三代同堂现象,他们的亲属观念较淡薄.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般的亲属与其他人是没什么两样的,因此也就没必要细分是宗族还是外族.正确理解和掌握称谓语的差异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学已有了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积累中,我国的文学形成了既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相联系,又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有显著不同的审美特征。深入研究这些审美特征,既是发掘和继承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需要,又是对近几年泛滥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有力反驳与匡正。  相似文献   

20.
2014年高考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考查突出,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世界近现代经济和中国现代经济、中国和西方近代文化是考查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