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伶 《中学生天地》2007,(12):44-47
说起"半兽人",你想起的是周杰伦的歌,还是魔兽争霸?可是有一天,当你翻开那些正儿八经的报纸时,却看到了一条来自权威通讯社的报道:今年9月5日,英国政府部门宣布将批准一项"人兽杂交"的科学研究计划!于是,满大街都传着:"半兽人"来了!"半兽人"来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不知道你的嘴巴是不是张成了O形,是不是觉得这些科学家都疯了。事实上,这个消息一出来,非议声四起,当然也有很多人严肃地为这项科学研究辩护。为了弄清楚真相,我们不妨从头到尾来看一看这场反对者和辩护者的大PK吧。  相似文献   

2.
导入语是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使用的言语,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妙处。精彩的导语,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人为主”的作用,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感知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联想、想象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诱导学生进入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为进入课文意境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铺平道路,为完成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类健康的大敌--人兽共患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兽共患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潜在杀手。由于人类滥捕滥食野生动物,污染环境等原因,为人兽共患病的爆发提供了有利 条件。本文简介了人兽共患病概念及危害,重点阐述了人兽共患病发生的原因及其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成语考查的误区及其对教学的误导1.题型“模式化”目前,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各层各级、各种各样的语文试卷的成语考查分量很重,(据说是加强语言积累)然而题型仍在沿袭传统的模式,主要是“成语补充、归类列举”。诸如“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写山水、写人……要求归类,写  相似文献   

5.
陈龙 《生物学教学》2010,35(6):44-45
杂交可以实现两个个体的遗传物质的融合,可以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特性的品系,在生产上具有极大的用途;培育过程涉及对遗传、变异等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对此知识点的考查符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新课程理念,所以,通过“杂交”来培育新品种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现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设计的思想背景和创新性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以对高中生物学教师分析教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实际教学教研过程中,就摩尔根的果蝇杂 交实验中如何理解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与 X 染色体遗传相似、摩尔根通过哪次测交进一步验证了假设等 2 个方面着手,尝试 钻研再现摩尔根经典实验的科学背景,还原经典实验路径,解 决实验关键环节疑惑。  相似文献   

8.
依据学生原有认知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分析解释自由组合现象,运用模拟实验设法求证,深化学生知识运用、迁移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现代建构主义否定知识的客观性,主张科学的本质即科学探究,探究的工具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假说一演绎推理”是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核心研究思想。该思维模型在“浙科版”教材中没有开辟专门的章节内容,但作为“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经有机地将孟德尔的研究思路融入孟德尔杂交实验之中。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有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欣赏,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张扬,思想的交流才能真正抵达学生心灵的深处。但是,细细观察一些常见的教学细节,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成了学生学习的干扰者,而不是促进者。  相似文献   

11.
问题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可以说,教学离不开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孔子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启”“发”的求知需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住学生的这种需求引导启发学生。而将怎样的问题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主导权在教师。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的教育内容是人类思维的成果。因此,懂得科学的思维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所,必要的,也是学生直接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科学的思维就是黎世法教授提出的“举三归一,以一反类”。  相似文献   

13.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通常,隐喻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而存在的。我国的《修辞通鉴》对隐喻的定义是:“比喻之一。即以是、成、为、成为、变成、化成、等于等为常用的名词构成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其本体与喻体比类似更贴近,可以成为一体、等同或附加的关系。它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杨天文 《考试周刊》2009,(45):53-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质疑呢?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课堂问题,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程处于“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产生的求知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或课堂生成的问题,也必须要经过思考和斟酌,才能在教学中呈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问题的预设、遴选、生成、运用的智慧,就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高璨 《中学生百科》2011,(28):33-34
初夏的每个清晨,即使下雨的时候,都可以听见麻雀快乐的鸣唱,唱歌的麻雀们是成群结队的。或许在树多的地方还可以看见其他鸟类,但在树少的地方,我只看见了麻雀。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快乐,从电线的这一端飞到那一端;从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期罗素对杜威"逻辑"的批评,在今天体现着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教育的一种分歧,即,教人论证,还是教人探究?本文从"克里福德原则"引入在早期分析哲学家中流行的一种论证观念,进而考察罗素与杜威关于"探究"观念的著名争议及其"无果而终"的尴尬结局。借助于当代教育思想家图尔敏的广义论证观念,重新审视杜威的"探究理论",可以澄清罗素对于杜威的批评何以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而非只是文本上的)误解。本文在教育哲学上的结论并非"要么论证要么探究",因为当我们坚持从广义上理解"论证"一词时,"教人论证"与"教人探究"实乃可以彼此沟通与转化的教育目标;但从语用修辞上看,由于"探究"一词强调参与论证之人要从生动的经验中发现问题并在开放的经验中探索问题解决之道,它有助于防止或纠正教师和学生把论证狭隘地理解为语言诡辩或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19.
《广东第二课堂》2014,(12):7-13
动物和人类的友情故事,总能打动人。跨越了人与物的深厚情谊,更显得珍贵。动物身上一些闪闪发光的美好品质,甚至能够媲美人类的美德,教人深思,引人灵魂净化。而人对待动物的态度,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0.
这是《热胀冷缩》一课的一段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我们来观察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