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2007年第2期刊登了《从“破冰船”破冰原理的受力分析说起》一文.原题摘录如下: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对北极地区海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考察.这次考察获得了圆满成功,并取得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资料.“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不仅采用特殊的材料,而且船体的结构也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以对付北极地区的冰块与冰层,  相似文献   

2.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惟一能在南北极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它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超过20000吨;具有较强的破冰能力,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于1993年3月26日建造完工;1993年6月驶回上海后,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力量对它进行了改装,增加了科考设施和住舱,使之具备了在南北极极区后勤补给供应、海洋科学考察和运输考察人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南极和北极犹如一对不可分割的亲兄弟,在全球气候中呼风唤雨,影响着大气和海流。历史,将永远铭记住1999年的夏天。这个夏天里,124名科考队员乘坐我国惟一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程14000多海里,到达冰雪覆盖的地球之端———北冰洋及其临近海域进行考察,从而使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行万里海路,破千里坚冰。71个日日夜夜,14000多海里的行程,破冰2000多海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克服了多雾、浮冰、大浪、海流、北极熊等多种变数,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4.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中国在北极有了支撑点,这将大大提高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能力.以下列举与北极黄河站有关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5.
《少年科学》2011,(1):2-7
登上最先进的破冰船由欧洲建造的"北极光"号破冰船将于2014年完成,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极地科学考察船。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破冰能力,还能开展综合的海洋科学考察,并能进行深海地质钻探。  相似文献   

6.
《成长》2007,(11):85-85
北极越来越引人关注。2002年,我国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而早在1908年,有一个中国人就把足迹延伸到了北极,他就是近代思想家、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  相似文献   

7.
《少年科学》2012,(4):42-F0004
中国新建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预计2014年下水。它将配备国际先进的考察设备,装备船载直升机,可以到南北极去进行科学考察,是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相似文献   

8.
<正>每年春天,都是"雪龙号"从南极科考胜利归来之时。这是中国最大的一艘极地考察船,自1994年服役以来,有20年的"工龄",如今已是功勋卓著,参加过多次赴南极、北极的科学考察任务。在2012年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更是身手不凡,成功穿越了北极航道,还走通了最难的中央航道。而今年的"雪龙号"归来,更具有别样的意义——在这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成功经受了一次南极大营救。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第一次在北极点现场直播的专业电视摄制组,由中央电视台6名记者组成,在1995年4月23日至5月5日短短13天里,共拍摄电视素材2400分钟,电影胶片3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记录了我国科学家对北极首次进行科学考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而由于工作需要,记者中只有毕福剑一个人,从北纬88度开始,步行440余里到达北极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奖励》2005,(1):23-25
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它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研究基地,是一个跨学科、多功能、开放式的综合考察研究平台。它的建成,将稳固支撑中国在北极地区长期深入地开展多学科研究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极地考察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极地考察队员时指出:“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了解地球环境的变迁,预测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事业。”随着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一次次成功,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和船长袁绍宏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的事迹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  相似文献   

12.
2005年3月24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结束,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返航。这次南极科学考察于2004年10月25日开始,历时约150天,航行超过49078千米,破冰累计约24千米,是我国新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员经受住了极地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完成了多项科考任务和中国在南极建立第3个考察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次科学考察中,历时63天、总行程3078千米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备受瞩目。2005年1月9日,冰盖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 om e A地区,并开展了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科考队对南大洋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也…  相似文献   

13.
中美联合组成的“北极科考队”于今年3月底离开北京,奔赴北极进行考察,已于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考察队在北极地区将开展冰川、海洋、气象、生态、环境、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等学科的科学考察活动,待这次科考获得成果后。我国将成为亚洲第二个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10名中国大学生入选北极考察队据新华社消息"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斯瓦尔巴德)考察活动"选拔赛16日在大连结束,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钟楠等10位大学生入围,他们将于2月底赴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实际科学考察,对夏天里的“北极植物”作了科学的说明,并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了它们的成因、生长、开花、结果等生活习性和生长特征。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地介绍事物,而是采用了平实加生动的说明方法,如本文在说明“北极植物”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知,以及审美的趣味性。例如,“像是天女抛洒下来的花环”,此比喻说明了北极的地貌特点;“在冻土之上形成一层薄薄的草皮,踏上去松松软软,就像是走在地毯上似的”,说明了北极类似苔藓植物的韧草的特征;“它那杯形的花…  相似文献   

16.
我们快乐.到达中国人从未考样过的地区有五盖扛蕞相l篦≈中沮睦如鲞在艰苦中快乐着——记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张文良  相似文献   

17.
科技博览     
《科学课》2004,(10)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北纬78度55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20年前,中国有了第一个南极站;如今,中国有了第一个北极站。从南极到北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迈出了里程碑性的一步。从此,中国在北极有了支撑点,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科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中国北极站的二层小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一应俱全。在小楼的顶部有五个小“阁楼”,那是北极科学考察中重要的设施———光学观测平台。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暑假,笔者与本校5名学生(见封二图①),参加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青少年北极科考活动,对斯瓦尔巴群岛及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奥斯陆等城市进行了为期15日的参观考察。在科学家的带领下,学生们对北极地区的气候、资源、动植物以及地质地貌开展了多样的考察。体验到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实践了野外科学考察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本文介绍与地理教学有关的一些图文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圣诞前夜,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被困南极冰山雪海中,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及时抵达遇险地救援,几经周折,最终成功实施营救。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破冰船的关注,破冰船与普通船有什么不同?破冰船是如何破冰的?我国破冰船的发展状况如何?  相似文献   

20.
20 0 4年 7月 2 8日 ,中国首座北极考察站———黄河站落成仪式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举行。黄河站位于北纬 78°55′、东经11°56′ ,是我国在北极建立的首座科考站 ,也是我国继南极中山、长城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目前 ,与中国北极科考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中国黄河站是北极地区的第 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北极地区海洋、空间、大气与气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 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取得了一批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