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修彦  邓勃 《岭南新闻探索》2006,(4):F0003-F0004
青藏铁路开通,举世瞩目,《羊城晚报》自不甘人后,而且要为人先。  相似文献   

2.
因为中国多年来还一直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 在通常情况下,其正当拒绝记者采访的理由莫过于以下几点: 1、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2、涉及对他人的评论会带来不良反映和陷入诉讼。 3、违背采访对象的意愿。 4、不知情。 此外,采访对象还可以找出许多正当的或不正当的理由,来拒绝记者的采访,比如时机不成熟、有负面影响、会给工作造成被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完成报道…  相似文献   

3.
康乐 《新闻传播》2006,(2):44-45
冬日的晨阳洒满大地时,阎晓春背着采访包跨出了家门,踏上了一天的征程。和往常一样,她习惯于在匆促的步行中思考当天要做的事情。15年的苦功,让她知道了记者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刘林  康乐 《新闻传播》2006,(8):50-51
在《新晚报》忙碌的平台上,如果你问到张蕊,很多人都会指着一个忙碌的身影告诉你:“喏,就是打扮得最漂亮的那个!”,我应该比较细致地说一下眼前的张蕊,她有一种让人值得欣赏的美:披肩的长发,很随意地挽了起来,着装也很简洁,一身红色套装,透露着职业的干练,脸庞小巧且精致,薄施粉黛,眼神通透,一笑会出来两个不明显的小酒窝,双手很舒服地搁在桌上,修长而白皙。  相似文献   

5.
赵德润 《新闻三昧》2006,(1):112-112
航拍是我记生涯里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采访活动,我珍惜这种感觉。从空中鸟瞰大地,会发现很多在地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大抵如此,只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高度,便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因为隐性采访手段的秘而不宣,常使它能得到显性采访无法得到的采访对象毫无防范和乔装的呈原生状态的真实资料,因而最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特征。又因为是在被采访人毫不设防下真实再现,所以其内容往往具有轰…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     
《军事记者》2012,(2):F0004-F0004
军事记者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 军事新闻信息荟萃的园地 军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 军事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8.
访人随缘新闻记者,就其职业而言,是以采访写新闻为其天职。但新闻不外乎记事、写人、抒情,议论无非糅合、融汇其中。人为万物之灵。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接触,我以为,除了是遵命的采访,更多的是人缘使然。尤其是非业务的访谈,除了平素的兴趣爱好,更有“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禅意,  相似文献   

9.
刘燕 《新闻记者》2002,(9):28-30
2002年6月28日 ,曾因报道中国河南艾滋病村而获普利策奖提名的《纽约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Eliz abeth来到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跟一群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对话。Elizabeth本科是斯坦佛大学历史系毕业 ,后来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由于爱好新闻写作 ,一开始当自由撰稿人 ,10年前正式被《纽约时报》录用为记者。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先向大家介绍了Elizabeth的基本情况 ,然后透过一个投影仪 ,打开《纽约时报》网页搜索Elizabeth所写的文章 ,查找结果竟然有600…  相似文献   

10.
《南方周末》对中国民生疾苦和社会流弊的长期关注与揭露,是它赢得许多人认侧的重要因素。这些揭黑报道除了题材本身足够吸引读之外,准确的事实、翔实的内容、到位的细节和恰当的风也非常有助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年轻化是当前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新人给报社带来了活力,但队伍太年轻,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问题。前两年,我常听到群众对老记的描述是:见了记就像见了老乡,特亲切,拉个家常拉个呱,说起话来一点都不外道,跟自己人一样。现在经常听到一些老通讯员对新记的描述则是:现在的记,和老百姓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老百姓说句  相似文献   

12.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久前在上海《新闻晚报》发生过一场讨论。该报国内部的新记者李宁源采访回来,有所感触,在内部业务交流刊物上发表了《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提出了在新闻采访和职业道德面前,新闻记者应当如何选择的问题。《新闻晚报》副主编胡廷楣很快予以回应,撰写了《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一文,回答这个两难的问题。以后,资深编辑沈全梅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也说记者的两难》一文。这里,我们选登他们的一组文章,因为觉得他们的议论颇有意义。眼下,在采访社会新闻中,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它涉及记者的职业道德、对新闻的领悟、对读者需求的理解等等关于新闻理念、新闻伦理等不少问题。在我们庆祝今年记者节的时候,对此议论一番,可能不无启发。同时也欢迎新闻界同仁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举国上下把目光聚焦在抗日战争,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河南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旱灾,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国民党政府竭力封锁消息不准报道灾情,多数记者不敢前往灾区,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凭着一个记者应有的良知与职业品格前往灾区,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场天灾人祸,辗转前往重庆,号召政府对河南进行及时的救援。危难面前,记者依据自身的新闻敏感与职责忠诚看见了灾难,看见了新闻,也看见了责任,只身前往灾区,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画面,这种敢于看见敢于求真、求实的品格值得每一位新闻记者学习与坚守。  相似文献   

14.
申琪 《新闻世界》2010,(10):16-16
2004年3月15日,连杀4人的马加爵在三亚落网。随着马加爵的被捕,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再一次牵动了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神经。在《新京报》记者胡杰的记者手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当面采访马加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4月20日,按照报社和中心的部署,本人承担《记者走一线》栏目山区篇的报道。时间用了1个月,行程超过4800公里。按照要求,七个山区县各一篇,分别是延庆、昌平、怀柔、门头沟、房山、平谷和密云。回顾走一线,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6.
陈力丹 《青年记者》2007,(13):27-27
山东《青年记者》是我国两家具有革命斗争历史传统的新闻学刊物(另一家是上海《新闻记者》)之一。在《青年记者》诞生65周年之际,祝愿这个刊物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舆论监督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但是只要群众叫好,政府满意,这份差事就容不得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新闻人退缩与回避。  相似文献   

18.
崔文斐 《青年记者》2007,(12):27-27
2007年第一期《新闻记者》盘点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新闻的真实性的问题又摆到了所有记者的面前。 再谈新闻的真实性,确是老生常谈。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应该是记者心中必须时刻绷紧的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中国的新闻市场也越来越活跃,新闻报道的内容渐趋多样。  相似文献   

19.
王军  杜珂 《声屏世界》2004,(11):23-24
2004年1月9日晚.中国足协发表声明指出,1月7日《足球》报发表的《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一文“严重失实”,其回应措施之一就是,从即日起.取消《足球》报对中国足协主办、承办的所有赛事和活动的采访资格。消息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现象,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离开了自己创办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退居二线。即将迎来88岁生日的华莱士,被业内人士尊为“电视采访的鼻祖”,他的报道以追求新闻真实和揭露问题深刻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