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殷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己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2.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股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已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芸湘 《云南教育》2003,(27):20-2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的师德思想。汉代学者杨雄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也深刻地阐释了“为人师表”的育人内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除“学高方能为师”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身正方可为范”,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重要影响。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的教学教育效果,除了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高尚师德,靠自己内在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成功的教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是学业的导师,是做人…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教育多为精英教育,受教育只是少数人能享受的权利。这种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官员服务的,研究的多是“牧民”之道,在这种教育中享有盛名的教育家多为“帝王之师”。早些时候,这种学校的生员均为贵族子弟,春秋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穷人家的孩子只要有可能读书学习,也可以参加这种选拔官员的资格考试,后来便完善为科举考试制度。一般说来,参加学习的生员开始接受成圣成贤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5.
“儒”的本义就是有知识有才艺的人。有知识有才艺的人到底学习什么呢?在孔子之前,能接受到教育的人是贵族子弟,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相似文献   

6.
师之最“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父师来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遍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  相似文献   

7.
教师古称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过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封建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奴才教育,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依附于对统治者的神化之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我国有着尊师重教的长远传统。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战国后期的荀况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上的作用,尊重教师的地位,他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以此说明尊师重教与国家兴衰的密切关系。西汉的董仲舒、司马迁在强调“师”的表率作用时表达了人们的尊师思想。西汉末年的杨雄在《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的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表达了对教师的尊敬。  相似文献   

10.
贾宝玉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他并没有反封建,他实质是一个“回头准浪子”的形象,是一个由贵族之家的“准浪子”向“仕途经济”“正路”转变的青年形象。在他身上,有作者曹雪芹自己的影子,有脂砚等人的影子,有封建社会中一大批贵族子弟(或准贵族子弟)的影子,甚至有当今社会中不少青年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就无法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德高为范的思想素质 ,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 ,热爱学生的情感素质“以美塑人”的形象素质 ,才能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重任 ,才能适应 2 1世纪的教育要求 ,才能肩负起振兴教育的重任。一、具有德高为范的思想素质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是要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古人云 :“身正人之范”,教师的师德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灵的塑造。因为…  相似文献   

12.
李桂梅 《成才之路》2012,(20):95-95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教育十分重视。古代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充分证明了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又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规范要求。这些观念塑造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就造成了课堂氛围过于程式化,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态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踏进教育的门槛,深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对教育的虔诚,对学生的大爱,该是师者“德”之最高境界。——题记  相似文献   

14.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09,(10):49-50
师生相互问候上课师:在唐朝中期,门阀之风依然盛行,一些贵族子弟凭借出身门第天生就是统治者,在他们眼里知识学养毫无价值,自然更不把从师学习放在心上——据柳宗元介绍,如果有人从事学习,就会“哗笑之”。  相似文献   

15.
高红娟 《贵州教育》2009,(9):17-18,21
马卡连柯曾说过:“从”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教师的职责就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班主任工作是以班主任整个人格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育之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6.
汉代太学入学方式演变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中央官学设立之初,学生分两种方式入学一种由太常直接选择,称博士弟子员;另一种由郡太守选送,叫“得受业如弟子”者。太学入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开始于王莽主政时期。改革的结果一是使太学生入学人数急剧扩张,二是使官僚贵族子弟可免试进入太学。东汉继承了这一做法,导致博士弟子正员主要由官僚贵族子弟所垄断,而免试入学的放开又使名士推荐入学和“游学”成为太学生入学的主流。这一变化对东汉中央官学发生重大影响。一是太学滑出皇权控制的轨道,终于引发东汉末年的学潮和“党锢之祸”,二是“游学”风气造成太学生鱼龙混杂,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人师表的德育功能探析王业祯一为人师表,一般是指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和各项活动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效法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能作人之表率。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为人师表”的义务。按照通常的理解,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8.
为人师表,是指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和各项活动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效法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正、业务精、感情深、形象佳的人,才能作人之表率。《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为人师表”的义务。它不仅是教育过程的一条主要原则,而且有助于班级管理中德育目标的全部落实。  相似文献   

19.
何谓“特”?《辞海》曰:“⑤杰出的;特出的。⑥独。”何谓“师”?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特级教师”?特别优秀的教师也。它是我国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  相似文献   

20.
李连祥 《河北教育》2005,(24):41-41
踏进教育的门槛,深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对教育的虔诚,对学生的大爱,该是师者“德”之最高境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