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本世纪初,被称为“科学宣传家”的高尔基就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向人们倡导“把新闻引进科学领域”,主张新闻和科学相结合。新闻与科学联袂的产品——科技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中。在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且日益深入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当今时代,科技新闻到底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相似文献   

2.
论法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众所周知,文化精神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通过对社会成员心理和观念世界的整合与引领,文化精神对整个社会都发挥着一种维系和范导的作用。在中国由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尤其迫切需要一种现代的文化精神来规范调整人们的心理秩序,填补人们的信念和缺失,并在推进器物和制度现代化的同时,加速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受思想文化界普遍关注的人文精神,则正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当代社会需要的一种文化精神。社会是发展的。在社会变迁迅速的当今时代,人文精神的这种自觉自为的意识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应该体现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3.
杨锐锋 《函授教育》2001,(6):14-14,21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这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将代替权利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知识与劳动力、资本相比,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经济“半衰期”不断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终身教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逐渐被社会成员所接受。而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科技发展与人类道德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科技发展要求强化道德的建设。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认为,“我们当今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引起世界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自身的变化。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有所下降。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科技发展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人们过上文明的生活,另一方面,道德也影响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工作者的坚持真理、献身精神、合作精神,都是一种道德力量。至于当代人们的物欲扩张、尔虞我诈等非道德行为,并非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恰恰是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人类已经步入 2 1世纪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 ,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将代替权利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知识与劳动力、资本相比 ,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 ,经济“半衰期”不断加速 ,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 ,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发展终身教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逐渐被社会成员所接受。而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一、继…  相似文献   

6.
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新场古镇依旧小桥流水。在这里,我们挖掘到被人遗忘又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它没有被时代的潮流冲走,反而日益凸显出它的价值。如今人们更加崇尚智能化,使用大机器生产来取代手工制作,以此实现批量化生产。科学技术至关重要,但是不能用技术去磨灭人的价值。在经济的新常态下,我国应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逢勃兴起,其影响所及,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过程、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的时代必须有新型的人与之相适应,新的斗争必须有新的道德品质作为其精神基础.如果说,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在社会主要过程中所造成的后果表明,科学技术的继续进步和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只有在当代人的智力和道德领先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话,那么,无疑只有一种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精神的新道德,才能为当代人智力和道德领先发展创造必要的坚实的精神前提.这就构成了一个需要探讨和认识的系列:科学技术革命一人一道德.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数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数学已更广泛更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数学技术已成为市场经济操作的基本工具,成为当今和未来人们求职的关键,所以良好的数学素质已成为一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什么是数学素  相似文献   

9.
鲍坚勇 《文教资料》2008,(9):137-138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共识.历史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的科学内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文章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探讨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没有人会怀疑当今中国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高楼拔地而起,各种现代娱乐场听的设立,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所习惯维护和尊崇的生活规范日趋瓦解.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正被人们所接受.而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向,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也逐渐开始由以往增强体质的单一模式走向多元的社会结构,并日益成为现代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考察近几年世界体育发展的动向.越来越多的实例已经表明,体育的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精神与物质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文化教育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到来,我国体育也必须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门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不断进步,数学的应用向一切领域渗透,或者说各行各业日益依赖于数学,甚至可以说当今的社会正在日益数学化,数学影响着人文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笼统地讲,科学是指被实验、实践证明,或被公认的真理或公理,是研究和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最为可靠的工具。而当今时代是科学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普遍的时期,科学的气息已经弥漫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现象就决定了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法避免地必须接触科学的熏陶和滋养。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科学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科学的再认识胡昂近年来,理论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探讨已越来越深入,科学技术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日益被世人所认识,然而伴随着社会各部门、各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领域又出现了这样一个“误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的是自然科...  相似文献   

14.
字体设计在商业活动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丽彬 《考试周刊》2009,(48):54-55
字体设计是人类商业活动的需求.它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变化着,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今的设计领域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众多媒体领域中显现出这一新时代的特点,即“字体效应”。  相似文献   

15.
数学的智育价值首先表现在数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并且是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数学思考的方式的经验构成了数学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  相似文献   

16.
正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大众对科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需求也日趋增强。引导与激励高校教师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使社会公众了解新科学、新技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人文和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1]。在当今这个重视人文、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行的。科技的创新,能够带动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高等教育领域内重大技术创新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常常引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遐想。实践中,各个领域中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促成了高等教育规模与效应的提升和组织变革。但是,伴随科技的卓越,大学教育在学生精神层面的导向作用正在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大学科技的卓越并未带来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卓越,相反,技术卓越的大学正在面临着精神匮乏的时代危机。  相似文献   

18.
阅读时成人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功利思想甚嚣尘上,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浮躁的时代,大力提倡阅读.将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文化”连载的最后一个话题所要讨论的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社会风貌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0.
何静 《职教论坛》2004,(35):21-22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培育科学精神、成就学术理想、传播人文价值、陶冶审美情趣的知识园地,人们对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寄予了更多、更高、更新的期望.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健全的人格思想品质,才能跟上21世纪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基础.而在素质教育的工程中,大学语文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作用.然而,审视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甚至有人质疑大学语文开设的必要性.大学语文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