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要求:“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应重视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实施语文审美化教学,发掘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资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掘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优势,利用形象审美,引导学生从形象感知入手,通过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达到以美启真、以美促教的目的: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优势,即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课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审美化教学;展示语文教师的特长优势,即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将自己所独具的美质特长融贯于教学之中,以充分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优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美育,把语文教材中的千姿百态的关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美的境地。从中得到美感,使他们得到心灵上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影响,以提高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和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内容一是体现在引之以趣的自然关方面,二是晓之以形的艺术美方面,三是语言美方面,四是体现在教学中的寓教于乐方面。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审美对象。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审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以达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4.
任志远 《考试》2009,(3):24-24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08,(7):F0002
◆我们追求诗意的语文教学:融语言、思维、生活、生态为一体。 ◆语言——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品味、运用语言中体悟,在体悟中审美。在审美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胥清华 《考试周刊》2007,11(16):14-15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赏美的过程,以审美为主的美育应是语文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施美育的关键应从审视文学作品的语言入手,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为核心,营造审美的氛围,让学生在发现、体味、鉴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得到美的熏陶,造就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审美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形式过程中,中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语文是中小学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它与审美教育关系极为密切。著名语文专家苏灵扬说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意义,远胜中小学的其他课程。"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教材。语文教材中充满着美的篇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语言中,领略各种各样的"美":如《看戏》中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苏州园林》中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形势的发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审美化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  相似文献   

9.
语文审美有其自足的审美空间.也有其自足的审美逻辑。在现代语文及其教学中,语文教材往往被看作是静态的——虽然从现代解释学角度来看它是动态的。如果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静态的、稳定的,那么在语文审美循环中将只剩下两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但后者往往被看作是受动者。这样一来,在语文审美循环中就只剩下一个极为灵活的环节——教师。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粗略看出.语文教师在语文审美中是至关紧要的:他是联结点和出发点、也是反馈点和激发点。  相似文献   

10.
石巍 《小学生》2023,(1):94-96
新时代,教育强调“五育并举”,但语文教学中,常常忽略了美育。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深入发掘审美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从语文课程内容的剖析、语文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学形式的选择、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等几个方面,探寻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育,用蔡元培的话来说,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胸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纵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美育突出三个基本理念,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美学认为,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综合体现中,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语言运用与构建是以思维审美创造为核心,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言与审美两种能力的发展并行不悖,以语言运用为途径,以审美创造为旨归,二者相得益彰,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融通。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语文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本文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美,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思路。小学语文课文中不乏审美价值高的文章,关键在于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探究了视觉美、听觉美、想象美"三部曲"式审美教学策略,最后提出了语文审美性教学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审美课堂的建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首倡“语文味”教学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这样精辟的论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7.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8.
李汉武 《现代语文》2009,(11):71-72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有一些困惑:中学生天天在用语文却更多地不喜欢语文。本应异彩纷呈的语文天地却不能吸引学生。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更贴近中学师生?笔者觉得:应该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语文蕴藏的丰富审美资源,把追求“美”的活动贯穿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渗透美育.在《新课标》彰显美育的理念下,本文主要谈两方面问题:一、审美客体——语文课文的美学结构;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王萌 《教学随笔》2016,(8):23-23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