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学习《江西教育》2oo9.12.【B】总第735期p6的《七年级“开放性数学思维能力”学业评价一例》邓园生先生的文章后,对作者邓园生先生在文章中阐述的观点有质疑之我见。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底,笔者参加市散文教学研讨会.听了《老王》、《怀李叔同先生》、《祁连雪》等几堂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人情美、风景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比如,“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的不幸?”“不幸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李叔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认真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3.
李海林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12)刊文《重构“语言训练观”》。文中主要观点很是新颖,也颇受启发。但文中有一些说法与事实不符.有一些理论依据有错误理解之嫌,故摘录一二,以就教于先生。  相似文献   

4.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给正之先生的信》中说道:“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是让大多数学生得到熏染、督促而肯学,但难点却是如何转化“督而不学之生”。笔者根据自身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斗胆提出以下四点,以供同人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5.
执教《先秦诸子选读》一书时,学生对课后的“相关链接”“知识卡片”及其他资料中出现的“譬喻”“比喻”“讽喻”和“设喻”等概念分辨不清。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及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以上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电脑》2009,(9):6-13
何谓“希望先生”?这可不是一个新鲜词。但凡看过暑期热播动漫《忏,再见绝望先生》的同学自然知道有这样一位老师: 他超级消极.对非常无聊的事会轻易陷入绝望,凡事都消极思考不好的方面;无论拥有的东西还是装扮都具有怀旧风格。口头禅是“我绝望啦!”“要是死了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的“绝望先生”。  相似文献   

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期《教学新视》栏目选登的两篇文章.抓住思想品德学科特点.穿越学科界限,捕捉阅读细节.将枯燥的思想品德知识演绎得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傅冬梅同志的文章独具匠心.将思想品德与语、数、英、史、美巧妙对接、渗透融合.在润化、简化、洋化、史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的同时,让人不禁对思想品德学科多了些许期待。张玉同志...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  相似文献   

10.
《围城》的出版,特别是同名连续电视剧热播之后,钱钟书先生受到众人追捧,但钱先生的表现却是宠辱不惊,甚至根本不搭理“外界”,以至于有位外国友人想见他一面都难,还说如果觉得某个鸡蛋好吃,不一定非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鸡不可。从此.给世人的感觉,钱钟书是一位“出世”的学者,不仅学问大得惊人,且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11.
【皮涛老师《中彩那天》教学片断】 师:上课! 生:老师好!  相似文献   

12.
生问:张晓风的《行道树》中有这样一句话:“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看到了某杂志发表的《“师生同考”触痛了谁?》的文章,该文作者认为“师生同考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职责,熟悉自己任教的学科的试题,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有助于引起教师对学生评价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生问: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结尾处说:“在这浅紫色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才正确?“芳香”怎会用“浅紫色”来修饰?这个句子是否有语病?  相似文献   

15.
闲人 《语文新圃》2010,(4):23-24
读了2月23日《杂文报》“文化沉思”版李业成的《文章合时而著》,基本同意其说法:“文章合时而著,本是倡导文章要切近现实,却往往变成了一种投机邀宠和媚时,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6.
生问:《咏雪》一文申,谢朗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撒盐空中”,而谢道韫则比作“柳絮囚风起”,这两个句子到底哪一句更好?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17.
吕晓红 《山东教育》2009,(11):22-2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司马迂忍辱负重编写《史记》的原因和过程。结合课文理解“发愤”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可是仅仅立足于课文,学生对“发愤”的理解不够透彻,感受也不是很深刻。跟《上下五千年》中的原文对比阅读,不难发现改编后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空白,  相似文献   

18.
《涉江采芙蓉》追求生命中的爱情,而不再只是寻求生活中的婚姻;《舟冉孤生竹》渴求生命不再寂寞,美人不再迟暮;《短歌行》曹操感生命短暂,叹壮志未酬,歌积极入世;《归因田居》陶潜知性本爱丘山,生命谊鲜活于桃源,归隐田园;《兰亭条序》王羲之明白死生大义,著文传世,启发我辈生之奥义.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朱长超先生《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下水”思想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文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