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民调解组织机构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影响着这一制度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对人民调解组织性质的认识、组织形式的发展和一些新型纠纷调解组织性质的认定和规范,是人民调解组织发展完善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民调解制度对于定纷止争,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人民调解制度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调解协议效力的强化。必须通过扩大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提高调解人员准入门槛、加大资金投入、赋予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同时加强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等5大方面,来实现调解协议的效力,从而使人民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3.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的一项特色制度,来源于我国传统的民间调解。在继承原有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调解制度作为基层民事纠纷处理的第一道防线,成为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人民调解制度还不够完善,调解组织与人员、调解原则与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的履行及与司法诉讼的衔接都存在一些问题,对它的健全与完善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民调解是指在中立第三方的调停下,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纠纷解决制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调解制度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在民事纠纷尤其是基层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民调解是我国民间调解的法定活动形式。它在解决纠纷、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以及维护社会安定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它的作用日益下降。文章以“诉调对接”为视角,从三个方面,即人民调解的现状,人民调解制度作用日益下降原因以及完善之对策等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是我国民间调解的法定活动形式.它在解决纠纷、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以及维护社会安定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它的作用日益下降.文章以"诉调对接"为视角,从三个方面,即人民调解的现状,人民调解制度作用日益下降原因以及完善之对策等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得到国际上的极力赞誉,被称之为“东方经验”、“中华民族的创举”,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化基础,得到中国传统化和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支持,继承了中国古代民间调解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形成了遍布全国城乡、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体系,并在预防和调解民同纠纷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首先必须保持人民调解的民族特色,认真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强化功能,健全组织,提高调解人员水平,并需要进一步解决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制订人民调解法。  相似文献   

8.
曾经被誉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所经历的地位下降、功能弱化的尴尬局面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农村道德状况的下降使得农村民事纠纷的产生更为频繁与复杂,人民调解所依据的道德规范的统一性受到破坏,大大削弱了情理在调解中的说服作用。人民调解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体系,市场经济下的诚信观念,正确的财富伦理,有效的社区舆论机制。  相似文献   

9.
彝族民间调解是我国民间调解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有必要解决彝族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和协调问题。要确立人民调解为主,彝族民间调解参与的原则;对彝族民间调解的调解主体、调解依据、调解范围等进行整合,以解决彝族民间调解和国家法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民调解职业化是促进人民调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保障,目前我国人民调解职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职业化的需求和基本特征已经具备,然而现实情境存在着制约调解职业化的阻碍。建立系统的调解职业培训模式有助于人民调解的队伍建设和调解职业群里职业化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调解职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建立的"宁夏人民调解学院"为实践研究对象,通过对已建成的系统化的调解培训体系归纳、分析和建设,为人民调解职业化培训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是东盟重要的成员国之一,经济和法律制度比较发达。菲律宾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比较成熟与完善,规定了解决劳工争议的强制机制,但其基本精神是鼓励争议的自愿解决,同时菲律宾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未明确区分个人争议和集体争议,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一个具有司法性质的争端解决机制,为WTO框架下的多边协议的贯彻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于WTO已经将投资问题纳入其调节范畴,WTO法律框架下的一系列协议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投资相关联,且产生与这些协议的争议都须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因此,WTO争端解决机制事实上为投资争议的多边解决提供了新的机遇,它可以弥补一系列传统投资争议解决方法的不足,推动投资争议解决的“非政治化”,确保投资争议解决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职制是美国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特征,这一制度自确立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存废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争论与关注,终身教职制度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许多高校正在考虑实施或已经实施终身教职改革.  相似文献   

14.
教师申诉制度自1993年《教师法》确立以来,为保护教师合法权益、创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申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教师申诉制度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要想真正实现教师申诉制度的目的,必须将教师申诉制度纳入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为此必须尽快制订《人事争议仲裁法》、扩大人事仲裁的范围、加快教师聘用制的实施等。  相似文献   

15.
尽管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含义、地位及作用作了明确界定,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仍有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体制保障,而其主体地位又是在动态所有制结构中得以保持的.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劳动还是谋生手段,人们的个体利益必然存在,社会还不得不利用他们的个体利益要求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以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其需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渗透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评价基本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主流意识将诉讼手段推崇至解决纠纷的第一乃至唯一手段,加之立法滞后、自身效力薄弱,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纠纷解决体系中日渐萎缩。但“诉讼爆炸”、诉讼迟延、诉讼成本高昂现象的出现,又使社会意识重新转向重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诉讼自身的弊端,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良性互动、彼此支持的有效机制。我国上海等地的司法实践,为探索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有效衔接机制提供了实证考察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私人执行体制的缺少,导致《反垄断法》不能很好地被执行,实现不了其预期的价值。建构私人执行体制有相当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合理的私人执行模式应当有"宽泛的私人执行的主体资格"、"三倍以内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人数不特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主要由垄断方承担诉讼费制度"、"仲裁解决垄断法律争议"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融资租赁业总体上势头良好,但理论和实务中的争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文章就此提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建立健全融资租赁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审批制度,加强融资租赁司法保护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9.
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伊犁地区在清代有着各类屯田,水利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管理体制上看,伊犁屯田中,总兵和总管兼管兵屯和旗屯水利,密喇布伯克专管回屯灌溉,渠长管理户屯水利。新疆建省后,密喇布伯克、农管、水利为基层水利管理人员,大阿訇负责调处全县水利纠纷。在水利纠纷的问题上,政府做了制度和政策上的预防安排。伊犁建有九城,兵屯、旗屯、回屯分城而居,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分河而驻,蕴涵预防纠纷的深意。在工程技术上也设计了分水措施,在干渠、支渠、村庄、农户间实行分水。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水利纠纷仍时有发生,如各种屯田形式内部统治者侵占渠水、不同屯田形式间的水土纠纷、各农户间的争水,等等。由于制度上的措施,特别是分水措施发挥了作用,同时实施了土地轮耕休作制度,根据伊犁河水量和粮食存储数量决定耕作数量,减缓了对水源的需求,这些对缓解水利纠纷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微传播视域下群体性知识产权案件的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信息传播呈现交互性、价值多元趋势。微传播视域下群体性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应坚持维护权利与维持稳定相结合的原则、法律分析与社会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依法治理与多向疏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司法实践中,要在律师事务所层面建立群体性知识产权案件预估预判制度,在律协和司法局层面应建立及时疏导协调分流制度,在公安机关层面应完善群体类知识产权纠纷非理性哄闹事件及时制止和分层处置制度,这样才能有效调解纠纷,保障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