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大山人的文本“奇情逸韵,拔立尘表”①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是他有着突出的悲剧个性。 一孤独 八大山人“性孤介”(2),这种孤独感自甲申之变一直到他离开人世,始终伴随着他。甲申之变后,其父不久死去,承父志,亦喑哑,孤独感愈来愈强烈了,“……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喧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③ 可知,自甲申之变后十多年都是装哑,拒绝同人对话。据邵长蘅记载,在康熙29年(1690)八大山人65岁时,邵由澹雪和尚引荐,于北兰寺访八大山人时,“…  相似文献   

2.
猫说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相似文献   

3.
公元1644年,甲申之变,天崩地解。随之而来的是自明代中后期开始显现的由于学风空疏而导致的传统儒学道统危机达到顶峰。面对刻不容缓的危机,在朝在野的理学士人共同掀起一股"崇实黜虚"的实学风气力图扭转颓势。其中,整理学脉以传承道统是其当务之急。一时间,编写学术史著作,整理学脉以传承学统,辨明道统之风气大开。康熙年间,庙堂理学家熊赐履所著《学统》便是此种风气的产物之一,《学统》以程朱为宗,对清初政治与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国年间。著名的“翁门六子”之一,“后清流”健将张謇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闻盛昱严劾枢臣,并及两广总督张振轩(树声),朝局一变。时恭亲王秉国,高阳李相国(鸿藻)为辅,高阳又当时号为清流之魁杓。……自恭王去,醇王执政,孙毓汶擅权,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朝政益不可问,由是而有甲午朝局之变,由甲午而有戊戍政局之变,由戊戍而有庚子拳匪之变,而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变,因果相乘,昭然明白,谓始于甲申也”这当然是对甲申年间(1884年)爆发的清朝政局大  相似文献   

5.
甲申再祭     
夏历甲申新春又近.360年前的甲申(1644)年春3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队伍杀入北京,结束了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自己坐了龙庭,改国号"大顺".农民起义的"学生"夺了"老师"的帝祚,算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周期律".  相似文献   

6.
<蜀道难>一诗,是李白古体诗中的杰出代表,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这首诗千年传诵,意高调殊,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迈雄健,读之势夺神骇,心折骨惊,被人称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①,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但古往今来,论其艺术者多,谈其主题者少.这大概是因为<蜀遭难>一诗的主题思想含蓄深刻,令读者莫衷一是.然而就此避而不谈,实为学者所不尚,为师者则失"传道授业解惑"之本分.  相似文献   

7.
明代仕宦曾鉴一生任职于京师而从外放,其交游对象主要是在京师的同僚,尤其是一道登天顺八年(甲申年)进士榜的同年.其同年进士不少在明孝宗弘治年间成为朝廷重臣.他们在政务之暇经常举行诗会,不止是增进了友谊,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相互鞭策鼓励.当时画师所绘《甲申十同年会图》及李东阳所撰之《甲申十同年图诗序》,传播当时,流传后世,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8.
孟子斥责历史上的不施仁政的暴君为"独夫民贼",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心;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也就是民之所欲,皆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孟子对当时诸侯的所作所为提出严厉的抨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他总结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民贵君轻"思想,为儒家的"人本主义"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儒家在政治思想方面注重民心向背得失,皆源于孟子的仁政学说。——编者  相似文献   

9.
李连凤 《教育》2012,(21):47
古人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篇》)也就是说,过难、过易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内容充实,又要力求少而精。要从地理知识中选取精髓,以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加速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型"的人才,让学生带着思索的目光去发现,用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用"再创造"的方法去搜索……为此,笔者探索实施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引,双分联动"。"学案导引、双分联动"的内涵"学案导引、双分联动"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10.
民国年间,著名的“翁门六子”之一,“后清流”健将张謇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闻盛昱严劾积臣,并及两广总督张振轩(树声),朝局一变。……自恭王去,醇王执政,孙毓汶擅权,贿赂公行,风气日坏,朝政益不可问,由是而有甲午朝局之变,由甲午而有戊戌政局之变,由戊戌而有庚子拳匪之变,由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变。因果相乘,昭然明白,谓始于甲申也”。这当然是对甲申年间(1884年)爆发的清朝政局大变动对尔后影响之极而言,言之过重。但是,甲申政潮对当时正在进行的中法战争和其后的晚清政局具有直接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崇祯帝人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轨迹大致是从执政之初儒家理想人格的构建到己巳之后的双重人格,最后在甲申之际出现分裂,双重人格坍塌。其过程与明末政局的走向成双向互动关系。局势的恶化迫使崇祯焦于求治,急切无果又使其人格发展不断偏离正道,最终演绎成国破家亡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中国农历的纪年,2004年是甲申年.距今360年前的甲申年,两个王朝相继灭亡.先是作为封建王朝的大明王朝灭亡.接着,灭亡大明王朝的大顺农民王朝刚刚掀开历史的一页,仅月余,就昙花一现地凋谢了.这是非常典型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表现.  相似文献   

13.
1644年甲申之变后,沈自晋的散曲中就存在着怀念故国的遗民情结。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加强和沈自晋遗民心态的微妙转变,其散曲中遗民情结的表达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便是从"狂歌痛哭式"的黍离之悲,到"借比兴以抒怀"的故国之戚,再到"豪放洒脱式"的遗民余音。这3个阶段恰恰与他的散曲集《黍离续奏》《越溪新咏》和《不殊堂近草》相照应,也完整地勾勒出入清后沈自晋散曲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试述南社里的宗宋派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社里的宗宋派或兼宗唐宋的诗人,当年均不赞许柳亚子片面尊唐,而是努力汲取同光体、宋诗派的长处,毕生潜心诗艺,取径较广,汲取宋诗而取得卓异成就.诸宗元才力横肆,苍浑而造句瘦硬,得到同光体诗人高度评价;黄节诗近陈后山,瘦而有神,婉而健劲;傅钝安逸情骏迈,气魄雄迈;姚鹤雏诗既得宋诗之味厚而无其滞重,得唐诗之空灵而避其轻滑.林庚白诗先学宋,后学唐,沉著郁怒,以精深见长;高燮诗有唐诗之雄放而又兼宋诗之峭健,合唐宋诗为一体;胡先骕合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为一身,力图学宋诗而创新,吸纳时代气息、科学精神与学理.可见以为南社"诗唱唐音,不尚江西"、"多叫嚣亢厉之音"之说失之片面,而贬低南社以为"浮浅"、"卑卑卖油郎"之论也将不驳自倒.  相似文献   

15.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  相似文献   

16.
魏禧明末清初人,世居江西之宁都,字冰叔,号裕斋,诸生,明亡,遁金精之翠微峰,颜其庭曰勺庭,世称勺庭先生。与兄祥弟礼俱以文章著,有宁都三魏之称。翠微峰四面削起,自山根至绝顶若斧劈然,难登,宜于隐居。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与禧兄弟共九人,讲易其中,所谓“易堂九子”者是也。禧未入仕途,以布衣终。十岁,从同里杨一水学,专力制举文,早年即负盛名,自谓出入夏仲彝、陈卧子、黄蕴生之间。二十四岁,弃科举,从姊丈丘维屏学古文。其《内篇一集自序》,斥当时制举之业,“浮词失意,诡言贼理”。又《内篇二集自序》,以明思宗甲申  相似文献   

17.
蹶叔三悔     
蹶叔好自信,而喜违人言。田于龟阴~①,取其原为稻~②,而隰为粱~③。其友谓之曰:"粱喜亢~④,稻喜湿,而子反之,失其性矣,其何以能获?"弗听。积十稔而仓无储~⑤,乃视于其友之田,莫不如所言以获,乃拜曰:"予知悔矣。"既而商于汶上,必相货之急于时者趋之~⑥,无所往而不与人争,比得而趋者毕至,辄不获市。其友又谓之曰:"善贾者收人所不争,时来利必倍,此白圭之所以富也~⑦。"弗听。又十年而大困,复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他日以舶人于海,要其友与偕~⑧,  相似文献   

18.
甲申遐想     
公元2004年向人类走来了。按中国传统纪年法,这一年属甲申年,因十二生肖以申为猴,故又称猴年。甲申轮回,神猴降临,遐想联翩。“甲”,居天干之首,最显贵的住宅和科举的头筹均称“甲第”,又因甲属木,木主仁,于是,“甲”成为中华文化中挺讨人喜欢的一个字。“甲”出头为“申”,地支中排行第九位,“九”的一个含义为“多”,故“申”也成为东方文化中颇为吉祥的字眼。两个好兆头的字联起来,甲申当是上好的年景了。若以史为鉴,不妨回想前一个甲申年——公元1944年。这年3月,著名文化人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为公元1644年那个黑色的甲申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的强烈主体性特征,决定了诗歌鉴赏过程中阅读者与文本主体间的主体间性的存在与对话性存在的事实。也即,更多作为一个情感意绪的载体,而不是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载体,古典诗歌抒情主人公强烈的个体性产生了莫大的接受困境因而,在与之对话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以古典诗歌独特的精神建构为旨要,切近诗歌的内质。"诗界革命"的旗手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里以"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一句概要诗歌创作之精髓。并指出"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於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在黄遵宪  相似文献   

20.
2004年3月5日,北风大起,坐于屋内读书,很巧合地读到了两篇文蕈:篇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篇是周作人的《甲申怀古》。这才猛然想起今年又是甲申年,眨眼间,明亡三百六十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