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翻译——博弈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现有的翻译理论各具合理成分,但是却各执一端,进而提出用博弈论思想把它们整合起来.在分析了文学的翻译过程后,指出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个非合作的博弈过程,参与翻译活动的博弈各方并没有在活动开始前就预先确定一个相互可以接受的协议,译者必须根据参与博弈各方的策略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翻译行为,文学翻译也不例外,所有文学翻译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文学翻译行为的结果。然文学翻译目的本身也受到发起人、赞助商、译者、目的语文本读者、译者和原作者以及意识形态和翻译诗学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文学翻译目的的形成不是参与该翻译活动各方意图的简单叠加,而是各方意图不断操控、博弈和妥协的结果。翻译目的对文学翻译的影响贯穿文学翻译的整个过程,即从翻译的选材到翻译标准与策略的确定和翻译方法及技巧的选用。认识并正确处理好翻译目的与文学翻译的关系,有助于回答文学翻译中忠实与创造、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众多争而未决的问题,亦将有利于翻译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次完整的翻译活动都不可能是译者的独角戏,而是由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出版社以及其他译者等共同参与完成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和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出版社、译文读者及其他译者甚至是自我之间不断进行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彝既是译者实现翻译忠实、顺利完成翻译任务的需要,也是博弈各方翻译利益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4.
《尤利西斯》作为乔伊斯的成名作,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译介热潮,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金隄以及萧乾、文洁若夫妇的两个译本。在比对金译本和萧译本翻译策略的同时,着力探讨萧译本最终获得更广泛关注的文本外因素。通过比较发现:其一、萧译本获得成功,其流畅的翻译策略因为更贴近读者而获青睐;其二、除了译者本人的贡献,读者、发行商、文学评论家共同参与,将翻译活动推向高潮。翻译活动不仅仅是文本生产,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学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5.
论文旨在探讨文学评论家及翻译家梁实秋的文学传统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并以梁实秋所译英国作家乔治·艾咯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为研究对象,指出译者信奉的文学传统不仅指导其选择译介的作家及作品,更影响其翻译策略.而译者的翻译策略,相当程度上与其文学传统有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基于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方式的差异,英汉文学翻译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使汉语译文达到连贯的目的。本文以译言网古登堡计划中的翻译项目之一《遗忘的星球》的英文文本和其汉语译文为例,分析了该小说在汉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指出可以利用减译法、衔接方式对等翻译法、衔接方式转换翻译法、增译法等翻译策略来增加英汉文学翻译作品的语篇连贯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博弈论研究的发展,博弈论也逐渐被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已有很多文章运用博弈论对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了分析,而鲜少有文章直接指出博弈论与翻译的实质问题。因此本文将博弈论与翻译活动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指出了博弈论与翻译问题的实质。分析结果表明博弈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其实质就是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通过此分析,希望人们可以对博弈论在翻译过程中应用的实质有一个直接简明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标是整个翻译活动的关键,译者可以根据译文预期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绝对忠实”的翻译标准的束缚。笔者通过研究中文材料的非文学翻译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根据目标语文本的要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望积极发挥其主体性,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并强化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博弈论是研究竞争游戏中利益冲突的理性个体之间的跨学科理论。语言交际中存在竞争,翻译又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中存在语言博弈。本文着重分析了列维(Levy)的翻译抉择论,指出了博弈中的抉择和最优化与翻译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雪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82-85,88
本文在回顾中外文学翻译策略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以唐诗《破山寺后禅院》不同时期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分析支配翻译策略的种种规范,从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诗学传统、不同翻译目的等因素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文章指出,只要不同语言和文化间仍存在差异,文学翻译策略的演进便会不停地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1.
石兰 《海外英语》2012,(18):168-170
喜剧类影片字幕翻译常面临归化与异化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尤其是近年来的网络热词争议,应从一个新视角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接受美学认为,字幕翻译应以观众的审美为核心,译者应充分实现与源文作者及观众的视域融合,发挥译者主体性。目的论不仅强调目的性,还主张连贯性与忠实性,即应注意译文语境和译者主体性应有"度"。二者结合研究可得出喜剧字幕翻译应遵循简洁、连贯性与期待视域并重以及译者主体性与忠实性结合的策略。并以引起译界讨论热潮的喜剧《黑衣人3》的字幕翻译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讲,具有跨文化意识,帮助交谈双方克服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是非常重要的。口译过程中一些尴尬局面的出现,除了语言技能方面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口译员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所造成的。本文分析了在口译工作中研究文化转换对策的必要性并着重指出了口译中处理文化现象应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重释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性是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遵循的原则之一。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翻译,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阈等理论都使这一原则受到了挑战。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局限性,可以看到,应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本框架下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包括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元关系的两轮明示——推理过程的交际行为,将读者纳入整个翻译过程,确立了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译者在选取异化归化策略时,既要考虑提高读者的认知语境,使之获得异域文化的审美需求;又要考虑迎合读者的认知能力与阅读习惯,使之提高对译作的兴趣。也就是说,译者在选取翻译策略时,要确保读者付出的处理努力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读者就像一双隐形的手,操纵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浅谈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两点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文集》一书中一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其对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描述探讨中却存在理论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其理论存在两点误区:一是对理论的概念存在误区,把翻译原则等同于翻译理论;二是对翻译理论的作用存在误区,对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不清。因此, 要想完成科学的译学构建就需正确认识理论的概念、作用及其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翻译是一种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按照既定的交际目的在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之间建立交际。接着文章讨论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介入。作者从审美取向、政治介入和文化定式的角度来论证翻译不仅是语言翻译,更多的是文化迁移。且在翻译过程中,“目标文化包容性越强,译文就越要接近源语文化:目标文化排它性越强,译文就越要接近目标文化”。最后,作者为解决翻译(尤其中英文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以采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 从而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译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传统的有关译者和原作者关系的认识提出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译者的思维、心理与情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进而对译者和原作者的关系加以探讨,肯定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和译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以期确立译者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会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自身需要和交际需要。以《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英译为例,从语言顺应论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行为: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等,采取删减与改写等翻译策略,同时意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使译文顺应目标语读者的需要,顺应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