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晓会  傅宗洪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05-108,117
<城的灯>中主人公冯家昌在挺进城市的同时被城市所收服;与他相对的圣母形象刘汉香却在坚守和改造农村,带领村民艰苦奋进,在农村的丫杈上稼接城市的枝叶.一个人格蜕变异化,一个善良博爱,这种对立延续了现代化与乡村传统冲突这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城乡冲突,不同的抉择,不同的人格路,作者更侧重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及追寻.这种侧重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并且应进一步去反思这种侧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矛盾心态下的双重认同 --评李佩甫的长篇新作《城的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佩甫惯于且善于表达乡恋情结,在他构建的城乡二元世界中,贬城誉乡、城乡对立是其主要的阐释特征。长篇新作《城的灯》,尽管这种情结仍有隐性的延续和贯穿,但总的来说,呈现更多的却是作者矛盾心态下对城乡文明的双重认同及其交融期待,这既是转变。更是积极的自我辩证。  相似文献   

3.
4.
《城的灯》和《生命册》表现了李佩甫小说中“乡下人进城”这一故事模式.作品讲述了农村青年走进城市追求物质享受、满足精神渴望的一系列遭遇,表现了中原人独特的生存智慧,也展现出当代中国人在物质丰富之后,陷入到精神困境之中.面对困境,从乡村走出来的主人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昔日的乡村作为精神寄托之所,可当他们再回到昔日的村庄,才发现记忆中的乡村已不复存在,精神上再度陷入迷茫.  相似文献   

5.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具有明显的男性化女性叙事的特点,男性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圣母"化来作为弥合城乡差距、解救乡村困境的工具.这种"女性叙事"反映了当代男性作者及其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持有的女性观念依然打上了深刻的男权烙印和男性中心意识.这种女性观念是男性对女性自以为是的"圣母"想象,是女性叙事的谬误.  相似文献   

6.
英国当代剧作家斯多帕德近作《乌托邦彼岸》中,巴枯宁和赫尔岑两个的家庭生活连接起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阶层的思想、精神追求和行动。剧中,不同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仅仅戏剧化地并置,而不能戏剧化地得到证实,尽管这些思想是源于自由、解放和进步等等自明的概念,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理论和思想,但斯多帕德并没有走上虚无主义的道路,而是肯定了人类探索的合理性。这一点与利奥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谋而合的同时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理想社会,探讨两部作品"理想国"的文艺价值和政治理论价值,提出从辩证视角重审"理想国"在文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有着女神崇拜的痕迹以及对文学原型的延伸。但是,两部文本中,女性崇拜的神化历程以及神性架构却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皈依与消隐。从文本出发,从神话系统的建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崇拜和太阳之光的归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对女性崇拜的神化历程进行深层的探视,可初步窥探并阐释女性命运的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习微笑》是一部反映下岗职工生活题材的小说,作者以朴实的笔触描写了女主人刘小水不甘沉沦的顽强精神。可以看出作者关心弱小者的良知,可贵的平民意识及可嘉许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李佩甫《城的灯》中的刘汉香从单纯追逐个人爱情的“小爱”蜕变成对整个上梁村乃至整个苍生的“大爱”,完成了她完美人格的塑造。作者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刘汉香进行近乎圣母形象的塑造,不仅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完美女性的理想,而且还体现了作者的完美人格的理想,为社会树立了一个道德榜样,她就是一盏灵魂的灯,指引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书写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以及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矛盾关系,历史本身是与乡土联系在一起的,是相瓦对应的,现实是基于历史与乡土而存在的,是与城市的现代化与乡土的传统形态相对应的。而主人公冯家昌处在这些错综关系之中,他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生命历程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自问世以来,布里茨曼的《实践创造实践:学习教学的批判研究》就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引起颇多争议,但至今仍被推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采用批判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学习教学对那些初入教育真实情境的实习生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并藉此呈现出个体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和创造主体意义之艰辛.通过分析经验如何被建构、如何被使用,作者批判地建构了一套文化理论,透析了教师教育结构内隐的经验结构与有关教学的文化迷思作为权威性话语如何制造了实习生在实践中的困境和认同困惑,以此叩问话语实践与身份认同之关系这一论题.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被认为受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影响,人们把其和《1984》一并归入反乌托邦文学的范畴。事实上,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在对乌托邦文学的悖反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兴东 《山东教育科研》2014,(20):I0001-I0001
不管你是否承认,当代人正在一个压力巨大的环境中生活。压力总是来自方方面面,仿佛身边的空气都会变的凝稠。不管我们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客观上,压力的存在已经对我们正常的心理状态、情感有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著名环保作家卡伦巴赫的《生态鸟托邦》生动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不可持续发展有其自然科学技术根源、社会制度设计根源和哲学根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乎规律性和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反映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合目性的反映的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要着眼于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共同创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6.
《城的灯》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都是叙说乡下人进城故事的代表性作品。冯家昌和涂自强都为了"向城而生"而付出艰苦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殊途同归的结局。究竟是怎么样的文化土壤让冯家昌和涂自强们走到那一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山楂树之恋》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张艺谋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和新的电影美学的成功。影片的结构借用了"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建构起一个革命年代的爱情乌托邦,同时从文本内部解构了革命主题。  相似文献   

18.
“杂”与“偏要”——鲁迅的“文体”问题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体"特征是"杂".鲁迅最具标示性意义的文体是他的杂文."偏要"是杂文的本质特征."偏要"其实是一种"价值倒转"的机制."价值倒转"则是"怨恨"的典型心理机制.鲁迅看似"怨恨"的杂文文体反而是怨恨心理的解毒剂,这是一个吊诡.  相似文献   

19.
《乡村人类学》一书之于人类学学者,好比星辰之于迷路的人。它不仅为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还例数了审视乡村社会的研究方法。该书遵循了人类学"以人为本,回归到人"的理念。从宏观上看,它为乡村人类学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视野,把中国乡村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使得人类学者对乡村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微观上看,它将中国乡村分为几个元素,详尽地透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未来归属,为人类学学者的乡村社会分析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明科博士的学术专著(嘶怨恨理论视界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从怨恨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重新解读。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现代转型的研究,也是一个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学而克服怨恨感情心理体验的研究。这部专著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有十多个方面的开拓创新,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一种新范式与新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