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21):227-228,230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3.
香格里拉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作“xamgyinyilha”,意为“心中的日月”。英语发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语群体中甸的藏语方言。香格里拉一词的含义与中甸县古城藏语地名“尼旺宗”相一致。后来,“香格里拉”这一词汇被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介绍引用后成为一个特有地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年写成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书中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  相似文献   

4.
自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风靡五大洲时,让成千上万人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那个迷人的“香格里拉”的生活原型,终于在1997年9月14日,被确认在这里——中国迪庆。这东方人称“世外桃源”,西方人视为“伊甸园”的人间仙境,同样也吸引了我“回归大自然”,踏上这“没有痛苦,只有欢乐”之行。书中的“蓝月山庄”——碧塔海是香格里拉的一部分。这  相似文献   

5.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西方的想象视野为出发点,构筑了中国西藏的香格里拉这一神秘梦幻的乌托邦世界。但即使在理想世界的香格里拉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世俗与丑恶。面对社会环境的诸多矛盾,小说人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痛苦地徘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文学”这一命题近代始得普遍认同。“五四”后,在西方流行的小说原理、小说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通过知识背景转换而争取独立地位——取法美国、法国小说观念以图创新——融会俄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英法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等外来资源而力图自创新路——酿造出作家富于个性特色的小说观念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中可窥见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迁延。  相似文献   

10.
“追寻”与“在途中”——西方小说鉴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 ,以追寻为线索 ,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 ,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杯”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论题:二十世纪: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 答辩通过日期:2003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学构建的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是:小说学的兴起。由于西方文学观念的引进,在中国一向被视为“小道”的小说,获得了“文学正宗”的文化地位。但是,由于这种正宗地位的取得,是以西方小说观念为参照系的,是用西方小说的观念、模式、标准来取舍、研究中国小说的,这就不仅使原本在中国传统分类中属于“小说”的作品被排除于研究视野之外,而且中国小说叙事中的诸多独具特色的文本特征也被忽视、误读和遮蔽了。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探讨宗教文化,以及云南藏区宗教文化历史及现状,在云南藏区“香格里拉”的旅游事业中,如何合理地利用东巴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为迪庆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放逐”是中国台湾留美学生共同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台湾留学生小说通过对留美学生走上“放逐”之路,意识到“失落”和“放逐”,到开始心灵自救,开始摆脱“放逐”和“寻根”的描写,揭示了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台湾留美学生的精神变化。“放逐”从而成为台湾留学生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融汇的特殊时期,从西方小说翻译中对叙事方式的处理可以窥见其一斑。1902年以前,外国小说的译者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的“政治教化”目的翻译小说,其译著多删节、改写,对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其后,译著激增,译者在翻译时逐渐接受外国文化,读者也接受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因此,本文对于清末小说译作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以追寻为线索,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怀”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异教文化为视角,通过对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的原型分析,揭示出作品中暗含的“伟大母亲”的原型意象。这一原型意象所体现的人与土地和谐共存的环境伦理观和母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也具有十分重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香格里拉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4月,美籍华入科学家方宝贤先生回云南丽江故乡,听到许多有关香格里拉的说法,发现他们的观点与小说中虚构的香格里拉相差甚远,便请他夫人从美国图书馆寻找有关香格里拉的最新资料后电传至昆明。离昆前他一再嘱咐云南师范大学本文典、余嘉华两位老师把资料译成汉语供香格里拉迷们参考。现根据方先生提供的资料编译成《香格里拉之争》一文。全文分三部分:一、词典释义;二、香格里拉和喜马拉雅山;三、香格里拉“发现权”之争,最后是香格里拉在何处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静 《文教资料》2014,(23):32-33,50
古老的阿拉伯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武器的美国及欧洲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近现代以来,处于不断接触中的东西方文化成为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话题,其中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长篇小说是陶菲格·哈基姆的小说《东来的鸟》。通过对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陶菲格·哈基姆作为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徘徊和困惑。这种困惑也是早期接触西方文化阿拉伯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20.
引言:“香格里拉”代表什么?她不仅是一片风景,而且还是一种意境。30年代初,一个名叫詹姆斯·希尔顿的外国人发表一部轰动一时的探险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半个世纪以来,这部小说里描绘的那个远在东方群山之间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犹如一个魔幻的谜,吸引了无数人探索追寻……在这个Webquest课程中,你们将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协助拍摄一部关于香格里拉的风光记录片,你们的工作是要访问不同的网站搜索关于香格里拉的信息。你打算完成老师分配的和根据教学要求给定的每一项活动吗?祝你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