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生殿》传奇中所描写的作为李、杨爱情悲剧重要戏剧情境的“安禄山造反”不可完全等同于作为史实的“安史之乱”,前者对后者及其相关的史实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即剧本围绕“安禄山造反”,强化了唐玄宗的荒淫昏庸和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强调了乱自上作和奸相逼反的造反成因,突出了结束以昏君奸相为核心的封建罪恶统治政权的客观结果,从而,在客观上显示出了“安禄山造反”一定的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安禄山事迹》一书除具有明显的史料价值而外,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史体价值 《安禄山事迹》三卷,唐姚汝能撰。是书以安禄山生平事迹为主线,并汇聚有关材料,对唐王朝由盛而衰之转折点的安史谋乱事等,作了专题始末记述,被学界公认为研究安史之乱的重要史籍。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有“诗圣”杜甫的《石壕吏》一诗。教材对“三男邺城戍”一句中的“戍”解释为“防守”,笔者认为这一注释不正确。下面作一粗浅的探讨。“戍”作“防守”解,的确不鲜见,初中教材中如“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司马迁《陈涉世家》)中的“戍”都可解释为“防守”。但“三男邺城戍”注为“防守”就成问题了。让我们了解一下时代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  相似文献   

4.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为唐玄宗所一贯宠信的“镇边重臣”安禄山举兵反叛朝廷,爆发了持续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场封建皇朝中央政权势力与地方军阀割据的争夺战,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日益激烈,长期战乱不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个年头(759年).当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先后被唐军收复,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形势对唐非常有利.但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诸军不设统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军队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结果大败溃散,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  相似文献   

5.
三、“安史之乱”以后的生活和创作天宝年间各种矛盾的尖锐化,终于在十四载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整个唐王朝从昌盛走向衰微,起了划时代的变化。那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今北京)。那时,唐朝军备废弛。“禄山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藏匿,或为所擒,无敢拒之者。”(《通鉴》)十二月,陷洛阳。至德元载(756)六  相似文献   

6.
罗水荣 《文教资料》2010,(33):88-89
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谓很大,而安禄山对“安史之乱”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安禄山的崛起可以说和唐玄宗的信任有极大的关系.安禄山又是怎么走上不归路的呢?本文探究了其中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7.
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将“烽火连三月”解释为“战争持续了三个月”.这种解释不妥.据史料记载,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756年安禄山称帝并攻入长安,  相似文献   

8.
《唐朝的衰落》一节,共分三个目,即"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和朋党"及"两税法".教师讲课时应把安史之乱和两税法作为课文的重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课文在叙述这一历史事件时,分三部分来说明,即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和它的影响.(一)安史之乱的原因:课文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分析:(1)唐朝天宝以后统治阶级的腐败,造成政治上的危机,使安禄山、史思明有可能发动叛乱.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和前期大大不同,从他的生活和表现来看,简直不亚于隋炀帝,整天过着声色狗  相似文献   

9.
关于课文本诗选自《杜工部集》。《石壕吏》是杜甫的杰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中的一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因事从洛阳回华州(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由唐朝统治者的腐败而引起的武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从公元755年爆发,一直延续到公元763年)的第五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痛苦不堪。杜甫经过石壕村(即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的时候,亲眼看到官吏借征兵的名义骚乱人民,男女老幼邪被抓去服役的情况,就写了此诗。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的家破人亡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怨愤及对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10.
《羌村》三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则携带妻子家小,从奉先向陕北避难,继则把妻子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自己准备只身投奔灵武(唐肃宗即位的地方),但就在半途中被安禄山的乱兵把他掳到占领下的长安,在长安又流浪了几个月,终于伺机逃奔到风翔(唐肃宗的行在),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原于疏救房琯,触犯了唐肃宗,险遭不测之祸,幸赖当时宰相张镐的说解,  相似文献   

11.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负面影响最深的事变之一,而安禄山则是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作为自幼丧父的安禄山,何以能够由社会底层的“牧羊羯奴”很快爬到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高位呢?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就是唐玄宗的孤独为安禄山的发迹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三吏》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是以安史之乱为题材的组诗。在解释上历来存在着争议。《石壕吏》诗第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老妇出门看”,有的本子作“出看门”。清代学者仇兆鳌、查慎行、浦起龙以至现代郭沫若等人,都从“老妇出看门”。他们的理由都一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石壕吏》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69)的春天。这时,唐王朝虽乘安禄山叛军内讧之机,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乃占据相州,唐将郭子仪久攻不下,最后被叛军击溃。唐肃宗为了补充兵力,平复叛乱,便派人到处抓兵,人民深受其苦。杜甫正在这时候由洛阳返回华州,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这组组诗中一首小型叙事诗。  相似文献   

14.
唐代初期《五经正义》的问世使经学得到空前统一,而奉敕编纂《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于“三传”中独选《左传》以释《春秋》、并屡屡强经就传之举,使《左传》在《春秋》经传中的地位呈独尊之势,“遗经存传”之风盛行。但“安史之乱”后,以啖助、赵匡等为代表的“新春秋学”派却独尊《春秋》,对《左传》进行了诸多质疑和贬抑。而啖、赵此举已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更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必需之举,体现出了一片拳拳救世之心。  相似文献   

15.
自居易所作《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了唐玄宗纵情声色而荒淫误国,对李、杨二人大加抨击;后一部分情感却发生逆转,完全收敛批判锋芒,反而用生花妙笔歌颂了二人在重大历史活动中罕见的真挚爱情。本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宗教影响三个面探讨了作情感逆转原因。  相似文献   

16.
薛大春 《阅读与鉴赏》2007,(11):52-52,80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一诗是“三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诗篇,因而一直被选人中学教材。该诗通过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诸多教学参考书在分析着墨不多的小吏时,皆都简单冠之以“横暴”、“凶悍”、“如狼似虎”等谥恶之词,将其当作反面人物来分析,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扼守睢阳(在今河南商丘)的一群英雄,他们是: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等。其中的南霁云,以箭术高强著称,勇猛善射或许不在飞将军李广之下。两人风格看起来很像,李广“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南霁云则“见贼百步内乃发,无不应弦毙”。然而与李广相比,南霁云更以大局为重,较少逞个人英雄,他参加的几次重要作战,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敌将杨朝宗想夺取宁陵,断绝张巡的粮饷之路。南霁云、雷万春等与之战于宁陵北,斩杀敌将二十人,士卒万余人,尸体投进汴水,河水为之阻塞不流。杨…  相似文献   

18.
杜甫作《石壕吏》一诗,叙述他在一个普通村镇农舍一夜的经历,通过一个社会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中国人民灾难的惨重。公元七五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年)和公元七六四年(安史之乱结束以后一年)中国人口的统计,说明十年之间,由于安史之乱,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公元七五九年,“邺城戍”、“河阳役”正紧张的时候,唐王朝军队和史思明叛乱军队在黄河北岸邺城、河阳一带反复进行拉锯战,战况十分激烈,需要直接或间接投入战斗的人员,比往常增加了许多倍。人口锐减,还要供应  相似文献   

19.
说起杜甫,让人不由得想到“安史之乱”,提到“安史之乱”,不由得就想到了杜甫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那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在面对那悲惨的一幕呢?  相似文献   

20.
张炳尉 《文教资料》2005,(31):136-138
两《唐书·王维传》与《韦斌碑》实可互补,并不矛盾,它们一起道出了王维陷贼的实情。安禄山“素知其才”针对的是王维的音乐才能。“秽溺不离者十月”中的“十月”当为“十日”之误。王维先被宥罪又被授官,两者当非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