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大难题,而作文批改更是一件头疼之事。多数教师千篇一律的作文批改方法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面对一大堆的作文本,改来改去,改得是头昏眼花。批改后发给学生,学生却不屑  相似文献   

2.
笔者觉得,下面的做法比较好: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并不都由教师一一改正,而只要用红笔在错误的主要部分做上记号(如画波浪线),然后在课内对这次作业中的主要的,共同性的错误集中进行讲评,并要求学生把这类错误在下一次作业前补做(要求补做的题可以做个记号,如画圈)。为了使学生重视,教师对补做题也要进行批改,如再做错了,应尽可能当面指导学生改正,这时就不能再打波浪线了。当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被"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困扰了很久。因为老师在作文前所做的指导很辛苦;学生拿起笔来愁眉苦脸写得很辛苦;学生好不容易写完了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得更是痛苦:学生的作文不是语句不通,就是缺乏真情实感,说假话、空话的现象很严重。作文本发下来多数学生只看看作文的分数,对老师的批改标记和  相似文献   

4.
作文的批改属于学生写作后的指导,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重要作用。然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致使作文批改收效甚微。如何使作文批改真正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要尽可能地少改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时而删,时而加,学生的作文本上红圈圈,红杠杠到处都是,被改得面目全非。教师可谓精批细改,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唯有这样,教师才觉尽心尽力,心里踏实,学校领导也习惯以此来衡量语文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呢?作…  相似文献   

5.
黄春香 《考试周刊》2012,(35):59-59
人们称赞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恰如其分。然而在这辛勤群体当中,最辛劳的非语文教师莫属。每个语文教师似乎总是忙于批改作文。而打开一本本作文本,无一不是红字满篇,"遍体鳞伤";细看改正之处,大到布局谋篇,小到别字、标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作文批改学生同样也应是主体、是主人。我们不要丢开主体,把学生自己能修改的方面也包办代替了,从而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6.
教了很多年的语文,批改了许多学生的作文,对于学生抄袭作文我向来很恼火。每次作文 讲评的时候,我总是要就此类情况作一番批评教育。或许是施教不得法,仍有学生屡教不改 。 又一次批改学生作文了,我发现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的一个女学生的作文是抄袭的。当时 ,我真的想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上大大的“抄袭、重写”几个字,再在作文讲评的时候,当着 全班学生的面批评她一通。可静下心细想:以前的做法都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我又这 样做,她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吗 ?再说,她是性格内向的女孩,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她,她 受得了吗 ?经过再…  相似文献   

7.
总想尝试着让学生互相改作文,又总是心有余悸。那天,我通读了全班的作文,对总体水平心中有数。课上,我把写得好的作文交给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批改,把写得不太好的作文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批改。学生拿到同学的作文后都很兴奋,读得很认真,批改得也很仔细。小洁是我班学习基础较差的一名学生,他批改的恰恰是我班“小才女”小迪的作文。别看他平时写字又脏又乱,可在同学的作文本上却是一笔一画。他帮助小迪修改了三个错别字,虽然他的作文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在评改同学的作文过程中,他一定领悟到了很多。孩子们不但注意帮同学改正写作中的问题,还…  相似文献   

8.
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许多教师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作文批改中,从眉批到总批,字斟句酌,精批细改.在批改方式上,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如评分式、评级式、评语式……但对画满了教师批改痕迹的作文,学生却并不买账,他们只关心作文的成绩,看完成绩后就把作文本扔在一边.这样,真正的主角——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就成了听众,成了看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作文批改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关于作文批改,许多人已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精批细改,多批少改,只批不改等。教师往往认为,将学生的作文改得清清楚楚,批得明明白白,学生一目了然,今后就会不犯或少犯这些错误。其实不然,学生一拿到作文本,关心的是分数,大多数同学虽然读了老师的批语,读完之后便算了事,根本不去深究老师的批改。老师负出了艰辛的劳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有时由于作文没批改完,而不得不将本周的作  相似文献   

10.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汗水一大部分洒在学生的作文本上了。可是学生接过教师绞尽脑汁、辛辛苦苦批改过的作文本,一般都只看着分数或评语,一瞥而过,教师的批改对学生甚本上没有能发挥其作用。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11.
一、流动作文的运作形式1.流动写作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本作文本,作为公共的流动作文本。学生写完一篇作文后,在标题右上方写上自己的名字(学生不能第二次在同一个作文本上写作),再传给本组其他同学。这样,学生的写作行为就成了小组团体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2.流动批改以学生批改为主,大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可能比较差。这个时候,教师要手把手地教他们批改,要抓好时机,激发他们阅读作文的兴趣,教给他们鉴赏文章的方法,还要制定较客观的作文评分细则,供学生参考。参考细则如…  相似文献   

12.
批改作文时,我在作文本上一律用符号,不在作文本上写文字评语。但是,评语又不能不写。为此,我把每个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分别写在一些纸条上。让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写好评语后,再发给他们。让他们把老师的评语贴在作文本上,与自己写的评语对照,看看老师与自己的评价是否中肯、全面,是否找到了主要的优缺点。实践证明,这种有趣的方法,既  相似文献   

13.
每当学生做好一篇作文,教师就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精心批改。但是,有的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关心一下分数,根本不去认真看教师的批改,有的教师也未加注意,而使自己付出的劳动白白浪费。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作文批改后要及时注意信息反馈,促督学生认真分析修改。我的做法如下: 一、在作文评讲课上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仔细阅读批改好的作文。可让学生自己推敲琢磨,也可让同桌互看批改后的作文,交流习作体会,交流各自的写作动机,老师的批改用意,自己的修改打算等。这样,一则可以使  相似文献   

14.
我在作文批改中,一般不作详细的总批、眉批和夹批,而是根据教学要求用一两句话点出学生习作中整篇或部分段落中的主要毛病,对作文中的错字、别字、病句或者不连贯、不流畅的句子,用红笔划出,然后将作文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文中的缺点,将自己的认识写在老师简短的批语之后,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字、别字、病句。学生将作文发交上来后,我再通览一遍,对一些不能认识自己作文中的毛病或者认识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在批改中主要起了点  相似文献   

15.
<正>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评价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通过作业批改获得反馈信息,诊断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呢?我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一、现状分析教师批改作业时会将作业本收缴上来拿到办公室,然后发下去给学生订正。学生也反映:作业发下来,一般不会主动看成绩,老师要求订正才订正;老师改得不具体,有时只知道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体验修改后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主要方式有:①符号批改。指教师“运用在学生作文本上画上符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向视批改作文为苦事,学生亦为作文而苦恼。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上很想改变局面,就做了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尝试。实践后,学生写作兴趣日趋浓厚。有的学生还没等我阅完,就向我要回作文本重新修改,有的学生改了三、四次。这种不厌其烦修改文章的现象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反馈信息在作文教学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两周一次作文,两周后学生才能看到上次作文的评价及修改意见,而这时候学生也多半忘记了自己上次写的内容了。因此,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学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这样,教  相似文献   

19.
高亚勤 《广西教育》2010,(25):41-41
作文本发下以后,学生会捧着教师批改后的作文本炫耀、窃喜、失落……然而短短一段时间后,一切都归于平静。作文批改价值几何?如何在作文批改后获得学生的共鸣呢?  相似文献   

20.
所谓的活页作文就是将作文不再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而是写在作文活页纸上。作文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后放在办公室,等到作文讲评时发给学生。评了上周作文写了本周作文之后,作文本将再一次回到教师案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惯用模式。学生上了三年级以后我们有了作文作业。每每想将一些优秀习作展示给全班学生时,由于作文本展示受到限制我不得不让优秀习作的作者再把文章用纸重抄一遍,然后再在展示台上展示或装订成集。虽然抄写很辛苦,但这些小作者们仍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