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强调准确性—激发文本探究的热情 教师的提问艺术应该体现在准确度的把握上,过难和过于简单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必须做到难易恰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后问:文中提到有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这样使用词语矛盾吗?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也发现了这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语竟然同时出现在老奶奶的身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通过仔细品读,学生发现,“焦急”是很急于看到总理的灵车经过,跟敬爱的总理告别;而“耐心”是老奶奶不管等多久,她都愿意,就是为了与总理做最后的告别。两个词很好地把人们对总理的爱统一在了一起。这一问题,学生不能直接从字面上得出答案,需要进入文本情境,获得体验后,才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巧妙,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之作,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感情──对总理的爱,是思想教育的一篇好材料。从结构看,文中人们的感情随着总理灵车的来去经历了“潜伏──倾泻──爆发”的流程,课文达到了文、情、理的深层统一。 本文教育因素及渠道很多,引导学生从外在求内在就是一条有效途径。 灵车来时,人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耐心”这两个意思矛盾的词给学生输送的是相悖的信息,所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应当帮助学生克服看问题的表面性、孤立性,应逆向多角度思维寻求“焦急”、“耐心”的联系点,设计这样的教育思路:①默读…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疑”。设疑、释疑,才能调动、发展思维。阅读教学中,必须精心选好设疑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哪些地方设疑呢? 一、于矛盾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写了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是讲心里急,耐心是讲心里不急。这句话是不是矛盾呢?在这看似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异中求同,让他们发现这句话并不矛盾。老奶奶等灵车等了很久了,急切地盼望灵车快点来,所以说焦急地等。但是此时灵车毕竟还没有到来,老奶奶一定要看到周总理的灵车,不论等多久,老奶奶都要坚持等下去,所以又说她耐心地等着。“焦急”和“耐心”这一对反义词用在一处,从矛盾对立中产生出新  相似文献   

4.
只有教师善于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掌握提问艺术,而避免“满堂问”呢?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扣住一个“疑”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5.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098694127一个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应该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前有等待的耐心,而不是急着给学生“标准答案”。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如同播种,要等待一定的季节、一定的阳光(温度)、一定的水分和一定的土壤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教师的耐心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要学会耐心地等待,有了教师的等待,才会有学生的创新,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析课堂提问技巧郝欲达朱嘉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疑才能产生求知需要,才能产生积极思维。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善于运用提问的技巧,诱导学生回答,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课...  相似文献   

7.
【案例】《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片段(初读质疑)生1:老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认为“焦急而又耐心”用在这里不恰当。师:哦?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浅入深出。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这样一段: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浅显易懂,但是教师如果巧设问题: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他望到哪里,望到了什么?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展开讨论,从解放隆化想到祖国解放,想到新中国的建立,展望美好的未来。这样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扩散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点激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道: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不懂的词语。学生找出“焦急”和“耐心”,然后释词:“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的语言实践来完成的。而学生的语言实践在课堂上,则主要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本文深刻剖析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的三个主要情境:学生回答问题不符题意;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学生回答问题直扣主题,同时教师适时点拨,耐心等待,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来回答教师提问,有效形成创造性思维,力创"学生自主提问"的成功课堂。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中没有提问,就成了死水一潭,而连珠炮式地提问,又使被提问的学生没思考的时间。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把握时间,才能使提问变得有效呢?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阵,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  相似文献   

12.
一堂课学生学习效果怎样 ,直接受其思维的左右。思维积极、灵活与思维冷漠、呆板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差距。创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以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 ,使他们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规律、发现新问题。思想品德课故事性强 ,道理性强 ,思想品德课教师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把枯燥的道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理解呢 ?下面归纳几种常用有关思品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供教师们参考。一…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课堂中能巧妙地设疑、显疑、激疑、释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一、复习旧知──设疑“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将“疑”设在新;日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例题能顺利地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课始就问:“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该挑哪些小棒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老师抓住旧知,找出例题的生长点,为例题的教学铺路架桥。二、尝试练习──显疑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1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点燃这个火把的火星就是教师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提问.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心设计提问,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怎样提问才能恰到好处?怎样提问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孟令军 《时代教育》2009,(6):150-150
人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亦然.然而,很多语文教师缺乏等待的耐心:有的怕时闻不够,被批评课上得不完整;有的怕学生回答不上来,被批评提问失当;更多的是害怕学生的理解超出自己课前的预设.但这样做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灵性,教师必须学会等待.  相似文献   

16.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一个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由此而派生出四种模式:学生提问学生答,教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教师答,教师自问自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主题与背景 “疑”是思维的开端,古人说:“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但是中学生受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等等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张莉  徐君瑛 《成才之路》2009,(34):42-42
特级教师马晓玲说过:“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课上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那么,设计什么样的提问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昵?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贵有疑,所谓设疑,就是课堂提问。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并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情境并期待学生答问。课堂提问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