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言: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社区体育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促进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组织形式,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社区体育的发展呼唤体育服务的完善,而社区体育服务的不断完善必将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信息服务是社区全民健身服务内容之一,对社区体育乃至整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之下,对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的理论框架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2.
社区体育中介组织理论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社会体育管理提供新思路,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在论证了建立社区体育中介组织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体育中介组织理论,提出当前发展社区体育中介组织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实践的发展现状,从体育公共服务内容构成、供需主体、供给模式等方面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理论架构,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决策依据,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当前大学体育改革的现状和趋势出发,提出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新理解;总结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三亚学院育人理念和价值导向,设计三亚学院体育课程理念,进而构建三亚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探讨体育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营销策略不断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县域作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场域,构建统一的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在县域体育公共服务标准的实际构架中,需要秉持"兜底均衡"的体系构建理念;指标的确定需要由传统的遵循国家政策、专家意见的"上承"模式向"上承下采"的模式转变;县域体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实际评价主体需要由体育行政部门、人大代表、体育专家团队以及城乡居民等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7.
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针对社区体育服务的滞后现象,从理论上阐明全民健身服务的重要意义和服务网络的基本架构,以及服务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社区体育与世博会互动框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文杰 《体育科研》2009,30(3):20-23-59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社区体育与世博会互动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构建了社区体育与世博会互动的基本框架,并就推进社区体育与世博会互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托学校体育构建社区体育体系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仅是面向在校学生,而且要将学校体育的功能扩大化,去影响社会。立足这一观念,文章分别从当前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在服务社区体育建设上的优势以及依托共建的双赢局面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依托学校体育构建新型社区体育体系的原因,希望能够对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有所贡献,使二者在相互依存、相互扶助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体育公共服务自身独特的范式、内部存在必要的结构和张力.从体育公共服务的定位,体育公共服务的模式、结构与政策,体育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体育公共服务管理4个层面建构体育公共服务理论分析框架.体育公共服务实践系统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育公共服务的规划、体育公共服务的融资、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5个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1.
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能统一认识,发展能消化分歧,社会如此,学科建设也如此。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而问题的提出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并非解决问题的终结。在学科建设上,批判是重要的,建设更为重要。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积累。我们不仅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因为结果往往可望而不可及,经常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更不待说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探索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经过专家评定和统计优化,得到了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江苏省社区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采用百分位数法,制定了单项指标(三级指标)的评分标准、一级指标与综合等级评价标准,完成了江苏省社区体育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为科学评价社区体育发展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依托学校体育构建新型社区体育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前人研究并结合我国现状,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为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深化社区体育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推进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民健身大潮汹涌的今天 ,作为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区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区体育”概念的形成和不断的发展 ,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 ,既有各级领导的重视 ,政策法规的保障 ,又有社会的需要 ,而且又有群众的积极性 ,各方面都处于历史最佳时期。但是 ,“社区体育”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它应该怎么搞 ?如何更好地让市民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健康和愉悦 ?如何更好地为群众锻炼身体做好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必要的指导 ?这不仅仅是社区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也是体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1 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 ,扩大覆盖面 ,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街道政府为主导 ,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 ,以群体单项和体育协会 ,晨晚练指导站及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 ,以社区广大成员为主体 ,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区社会组织网络 ,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注重服务的中介性、整体性、协调性和自主性。对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健身目标 ,进而实现社区全民健身工作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2 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和宣传教育服务 ,保证社区体育沿着...  相似文献   

15.
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能引导体育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健康发展。主要采用文献法,以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认识与理论框架构建,旨在为弘扬中华体育人文精神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奠定理论基础。研究认为,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论框架由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的人道主义精神、诚信超越的团队协作精神五个方面组成。研究建议,在体育实践中只有坚持人文主义,反对功利主义、克服单纯的锦标主义,才能发挥体育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体育地理学微观研究的理论框架。认为:"人地关系"仍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的体育活动行为与体育场所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将成为体育地理学微观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包括体育场所空间结构、体育场所空间感知、居民体育活动行为三大研究内容。体育场所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体育场所类型划分、体育场所物质及社会空间结构等;体育场所空间感知研究主要包括场所意象、场所感、感知满意度、体育场所信息及体育知识的获取等;居民体育活动行为研究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出行距离、出行时间、持续时间、圈层结构、交通方式、空间偏好等特征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框架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公共体育服务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构成部分,为规范和指导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框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分析框架是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研究内容组成的理论集合,框架可以划分为五个层面,涉及到对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开发、公共体育服务的理念与价值的探索、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分析、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的探究、公共体育服务评估的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人类学的成立与研究的展开,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阐述出体育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模式将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文化来研究的一门学问。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旅游人类学与身体文化的理论,今后运用文化创造的视点和文化本位、文化客位研究方式是体育人类学形成自身独特研究体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高等院校在开展社区体育中具有良好的场地设施优势、人才集中的优势和教育功能的优势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挖掘高校体育的潜在优势,才能使其在杜区体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社区体育也只有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各种优势,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问卷调查对目前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资源现状的分析,探讨如何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1个互动体,从而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