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盛极一时,抗战胜利后,作为乡村建设三大主力之一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四川省创立了以璧山县为中心的华西实验区,一直到1950年结束。华西实验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的恢复、扫盲教育、农民卫生等方面。华西试验区作为平教会在中国大陆乡村建设实验的最后尝试,对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播及平教会在海外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都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乡村民众教育者深入开展乡村民众教育实践,建立无锡民众教育实验区,把学校教育和乡村民众个人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探索教育救国、复兴乡村的道路。其经验对当代农村建设以及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面对中国乡村的衰落与崩溃,全国各地掀起了以“教育救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乡村运动。其中,黄麓乡村建设实验区教育网的构建展现了安徽地区的探索方案。实验区统筹村落精英、教育精英和小先生的力量,尝试构建适宜乡村民众的分层教育体系。该体系注重受教者对乡村生活和现实社会的体验,力图培养乡村民众自立、自治、自信的意识。虽然这一实验最终并未取得成功,但其包含的合理成份却可以为当今乡村教育和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乡村建设运动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把教育作为起点,把教育作为改良乡村最重要的途径,特别将学龄儿童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当时的青岛市政府以财政为基础,施行强制义务教育、"二部制"班级编制、"小先生制"等,在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下,青岛乡村小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5.
创设于1934年的洛阳实验区体现了社会教育实践者以乡村社会教育实验作为提升民力、复兴民族的旨归。洛阳实验区以民众教育、训练和组织作为其社会教育实验的中心任务。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验包括实施民众教育、开展民众训练、成立民众组织等举措。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践展现了社会教育先锋刚果任毅的精神,提升了乡村民众保家卫国的能力,达到了实验措施效仿推广的效果。但限于时代背景,这种作用还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是20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被誉之“定县模式”,为当时众多乡村建设实验区所效仿。这一“从都市到乡村的历史性跨越”,对当今农村建设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从1946年至1949年开展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目标和原则,组织机构也很健全。在实施《农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在农村教育、经济建设、组织合作社、卫生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其成功经验可供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教育史上,刘百川的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值得再现和再认。一 20世纪初期,许多知识分子把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农村的复兴上,诚如梁漱溟所说:“要农村兴盛,全社会才能兴盛;噎噎没有农村的新生命,中国也就不能有新生命。”一批爱国的教育精英们推开了乡村教育运动。受此影响,1933年江苏省教育厅在镇江大港设立乡村教育实验区,为全省的乡村教育探索可行的思想与方法。但创办实验区以来,连续两任负责人业绩平平,民众和政府也都不太满意。1935年,江苏省教育厅委派在小学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刘百川接任实验区主任。  相似文献   

9.
曲铁华  袁媛 《教育科学》2007,23(6):47-51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对实验区当地、对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江苏昆山徐公桥、河北定县和山东邹平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教育实验区为典型,从宏观的指导宗旨、具体的办教方法和细微的教学措施三个主要方面着手,剖析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的特点,以助于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资以今用。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方面作出卓越贡献。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及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同仁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推行平民教育实践。他综合自己的经验性体察与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进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的理论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不少知名人物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以刘百川在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开展的集团化办学为分析对象,从辅导视察机制、研究进修机制与资源互通互学机制等方面对近代乡村集团化办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表明,"共创共商型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基础,教师队伍建设是集团化办学过程的中心任务,找准抓手是实现集团化办学教育目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正>振兴乡村,教育能做什么?朱永新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意思是振兴了教育,乡村自然就复活了。我却认为这个药方开反了——振兴乡村教育的前提是乡村产业的复兴。有了产业,就如同有了水,有了水就可以养鱼。没有鱼儿,你修池子干什么?乡村有人(特别是学龄儿童)才需要办教育,人都流失了,你办  相似文献   

13.
记者从5月17日召开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实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上获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决定在全国8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出素质教育指数引领计划,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示范区”。  相似文献   

14.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更加凋蔽。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这种局面导因于中国教育体制不良、教育的非大众化与非科学化。他们纷纷组织团体,在全国各地开展“平民教育”,企图以此达到农村复兴的目的,这就是名噪一时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5年,有关团体至少有一千多个,其中在实际方面,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规模最大,影响最著。平教会于1923年成立,1926创办定县实验区,想先从实验区求出一套办法,然后推行全国,该实验一直进行到1936年。平教会领袖晏阳初等认为,“愚穷弱私”是中国农村的四大病症,必  相似文献   

15.
昆山办理民众教育有年,所有社教经费亦几尽数拨用。现方值编造二十二年度预算之际,如何规画尽善,非博采他省良法,以资参考不可。闻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所办之实验区,燕京大学在北平清河镇所办之清河社会改进区,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所办  相似文献   

16.
早期农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民国江西万家埠实验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30年代 ,江西农村改进社的乡村工作者按照其乡村建设理念 ,在安义县万家埠进行了农业改良、农村教育、农村合作、农村民众运动、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工作的尝试 ,其实践确定了万家埠早期农村现代化的走向和主要内容。万家埠实验区的乡村建设 ,是早期农村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其农村改革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须总结的教训 ,这些经验与教训对当前中国农村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了无锡惠北实验区,进行农村民众教育实验,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在惠北实验区得到了充分锻炼,对农村有了较多了解。在救国图强的时代大背景下,实验区进行了民众教育,以提高民众文化知识;组织乡村青年自卫训练队,以应对外寇入侵;进行了经济实验,涉及信用合作等内容,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运动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场社会改良运动。乡村教育立足于乡村生活,以改良农村现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目的。乡村教育的内容多与乡土紧密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多为乡土教材。近代河南乡村教育运动主要有王拱璧的新村教育,其教育内容体现为新村自治与农事农俗;省立民众师范院的教育多以民生教育为主;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教学多以乡土活动为主;省立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材多以乡土调查和民众读物为主。  相似文献   

19.
1912至1937年,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于乡村社会且相互博弈.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强势进场,政府通过制定奖进、改良、改造乃至直接取缔的政策,压缩私塾在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乡村私塾遭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办理成效不彰,出现乡村学龄儿童进入小学校就学的占比较低,师生人数普遍过少,常有学生缺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乡村小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乡村私塾反获乡民优选.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分别作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代表,交织与博弈于乡村地区,反映出这一时期乡村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与复杂.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一些乡村学校却一步步走向衰落。本文以华北南部一所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该所学校在现代化的发展之中,作为乡村中传递知识的主要场所,并没有日益繁荣,反而日渐衰落。这种衰落是多种原因交织、慢慢衍变而成的,比如学龄儿童的减少、师资力量的弱化、村民对于教育的失望、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等等。乡村学校的衰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乡村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