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振长策而御海内,执槁朴以鞭笞天下,以风卷残云文势,横扫关东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相似文献   

2.
实现祖国统一,是民族的愿望,历史的潮流。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顺应时代潮流,敏锐把握时机,审时度势,高屋建领,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创造性地提出完成祖统一大业的最佳途径。祖国统一入民的意愿历史的潮流综观古今,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反对分裂,坚持统一的历史。历史的发展证明,统一是人民的愿望,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我国历史上,凡是国家统一的时候,国家就比较强盛,人民生活就比较安宁;凡是国家分裂的时候,国家就衰弱,人民生活就困苦。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外…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自从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后,曾几度出现分裂割据局面,至于社会动乱、人民起义更是史不绝书,如果仅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史就是在这样曲折复杂的道路上向前迈步。在这统一→分裂(动乱)→再统一的过程中,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即:统一的趋势是由北向南,统一大业往往是由北方来完成。唯一的例外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但是时隔不久,就由其子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重演了一幕由北至南的统一。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情况下,仍然是由北方来重振纲纪,完成一统,这就似乎有点让人费解了。本文想就这一历史现象,从政治状况、经济实力、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等方面来作一肤浅的试探。下面从中国历史上几次典型的由分裂趋向统一的局面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有过短暂的分裂,但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的主旋律。一、中国古代分裂与统一的关系"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古代分裂与统一的关系,具体理解为: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的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国家是否统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国家统一了,国家发展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捍卫民族的独立,实现民族的复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无非有两种方法:一是和平统一,二是靠武力解决.当然,最好是用和平的方式,用武力解决只是不得已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吴洁 《初中生辅导》2023,(Z4):91-93
<正>中国古代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若干次分裂的局面,但都是短暂的,最后总是归于统一。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主要纽带有: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相依并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经历了分裂,但在分裂中又酝酿着新的统一,同时这一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中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语音因素、句法因素、语义因素和语用因素影响英语及物性动词-小品词结构的语序,“末端重量”、信息结构及语义靠近等可以对其两种语序选择进行解释,但没有统一性。本文运用可别度领前原理和语义靠近原理对其进行统一、简明的解释,认为连续式和分裂式这两种语序并非自由选择,而是可别度领前原理和语义靠近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在位37年,为了完善统一大业,执行法家学术思想,而锐意改革.但是,由于各诸侯国文字异形,语言有碍,故统一文字是第一要务,是重中之重.因此,秦始皇五次出巡,七次立石,最终以小篆为标准文字,第一次实现了文字统一.秦文字的统一促进与发展了秦国的伟大统一,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战争与民族英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以来,在民族关系史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有同志持相反的看法,只承认中国历史上是多民族但不同意是统一的。以笔者之管见,这两种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看法都带有片面性。因而,由此对统一与分裂、战争与民族英雄等一系列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欲正确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要弄清楚古代和现代对“国”、“中国”两词理解的区别,弄清楚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和分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这两种现象,应该以历史主义的观点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应该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依归。因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分化有关,无论分裂还是统一,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分裂是因为中华大地上还有一些民族处于分化融合过程中,没有完全融合到中华民族之中来,这种分裂是为中华民族在新的更加广泛基础上的统一打基础。客观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标准应该有三:一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给人民生活带来安宁与富足;二要看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三要看其统一与分裂的方式及主体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和国民党虽然曾两度血海深仇,势不两立,但两党又有过两度密切的合作,为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各种复杂的原因这种合作未能进行到底,最后重新走向分裂,造成海峡两岸人民的人为分裂,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尤望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共建家园。为实现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决国共两党的分歧和成见的最好办法——“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用这种形式消除两党成见,使国共两党走向第三次合作。 国共两党是在中华民族的灾难中诞生的,也是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建立的。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使完全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  相似文献   

12.
五胡十六国     
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后,开始从统一走向分裂,当中除西晋的短暂统一(280年至316年)外,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近四百年。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才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对这段历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经过十年东征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然而他遽然去世之后,帝国立刻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虽然不断涌现出试图将帝国统一在自己治下的继承者,但经过四十年的征战,亚历山大帝国最终仍走向了分裂。从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中,可以看出马其顿继承制度和传统观念对帝国统一的制约及王室衰微对帝国分裂的加剧。当然,在继承者中始终存在分裂和统一的两种倾向,而统一者由于自身力量的限制,在其他继承者的联合反对下一再遭到失败,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的主因。此外帝国的分裂也与帝国自身现实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澳门回归祖国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殖民统治在中国的彻底结束;不仅为澳门发展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也使中国的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的完全统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围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和明清几个大一统时期,尤其是两宋以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同时,在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中,总是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但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纵观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我们总可以发现美国人的身影,美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不断违反中美公报中的有关规定,插手台湾事务,甚至利用台独分子破坏中国统一大业。进入新世纪,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仍未放弃“帝国情怀”,这就决定了中美将会在台湾问题上继续斗争,而中国一定会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中国历史上两个颇为相似的大时期“统一——强盛——分裂”这样三个阶段的比较,再结合元明清诸朝的历史,得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中国强盛的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征张鲁夺汉中,是曹操的重大胜利,并与其统一大业有密切的关系。但因其对汉中认识的偏颇,造成了得而复失的结局,直接影响了统一大业的进程。究其原因,是曹操统一思想的矛盾性所致。  相似文献   

19.
陈立夫先生以94岁高龄重履香港。香港报界有人向他请教中国统一之法。他答:“拿中国文化来贡献世界,拿这个大题目来统一中国。”又问“您对台独问题有何看法?”陈答:“你们想可以不可以?中国文化是讲团结的,没有提倡分裂的,主张分裂者是不懂中国文化,台独就是搞分裂的。相信凡是懂中国文化的人,他不会走分裂的路,只会走统一团结的路。”(见香港《文汇报》)  相似文献   

20.
浑邪王归汉年代辩正王国华徐万和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千里河西纳入西汉版图,标志着强大的匈奴帝国由盛而衰,最向趋向分裂、融合的开始;也标志着雄才大略而又贪婪暴戾的汉武帝,立足河西、经营西域,完成空前统一大业的开始。这确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