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高考古诗鉴赏连续两年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对提高考生的阅读水平、鉴赏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形式将会被继续采用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因此,了解古诗鉴赏主观题的特点,增强备考的针对性,提高备考效率,对参加高考的同学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健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4,(8):47-47
古诗鉴赏题一般采用主观性命题方法,赏析答案是定向表达。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紧扣题意、分析相关;联系人事,提升认识”的两步赏析方法,即先围绕题目要求,感受相关景物及其特点,展开联想想像分析,接着联系作者生平或诗中主人公事迹,进行理性思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用文字表述出来。这种方法较实用,供大家参考。下面以2003年高考第17题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一、强化阅读、积累,提高古诗词的素养同学们常说,虽然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背过一些古诗词,但到了高三也忘得差不多了,再说,那时候背古诗词根本没把它当一回事,只是背背玩玩。在动机不明的情况下,背多少古诗词,自然也忘多少,没能达到提高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能力,2002年高考古诗第一次以主观笔答题的形式出现,2002年诗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相似文献
6.
2003年全国语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题再次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高考对古诗鉴赏的考查始于1994年,其后每年必考,从没间断,到今年正好延续了整整十年。 相似文献
7.
8.
一、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在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言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从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得分情况来看 ,古诗鉴赏部分考生的平均得分为2.44分 (见《中国考试》2002年第11~12期 )。考生得分普遍偏低 ,除与考生的诗歌本体解读能力较低有关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书面表达能力没有过关。因此 ,有必要加强其书面表达能力与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一、增加积累 ,练就书面表达的诗外功夫要做到书面表达准确 ,有赖于诗意的把握 ,而诗意的把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古典诗歌的文化积累。首先要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除了掌握现行新教材中古典诗词之外 ,要选择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积极向上、富有美… 相似文献
10.
黄书文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89-90
诗歌以抒情为目标,诗中的图画和场景是诗人情感发生的触媒,诗人往往提取几个意象,略加描绘便化景物为情思,转而抒写主观想像、内心独白和心中的种种感应,从而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诗歌无论长短,都要研究意境,2004年福建高考古诗鉴赏题就要求考生体味宋诗《秋夜》的意境。因此,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尤其应该注重意境的感受、品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鉴赏与评论是高中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考试中呈现题型多样、开放性强、自由度大、分值较高等特点,学生们遇到这类题目普遍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13.
15.
从2002年开始,高考古代诗歌的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对大部分考生而言,难度似乎有所加大。因为主观题不是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而是要对诗歌进行多角度的理性的分析。那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的语文科《考试大纲》在明确词语方面的考查要求时,第一次提出了“熟语”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格言等在内的词语都在考测的范围之内,词语的考查范围明显扩大了。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雷源轼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5,(5):23-23
近年来,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出现了一种新题型,要求就诗歌中的一句或几句进行赏析,用几十个字写出自己的意见,即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