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人提出《模糊新闻学》。这在新闻学科上,倒是一种新创。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下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为此,写了这篇长文。命题为《新闻模糊语言初探》。共分十四个章节。一、新闻语言与模糊语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525)高  相似文献   

3.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4.
郭英 《新闻知识》2012,(7):35-36
新闻报道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通常要求具体实在、简明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帮助人们实现这一功能。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合理运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可信度,提高新闻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更礼貌,更生动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目的。本文探讨了模糊语在新闻中几大语用功能,同时还以关联理论的推理交际模式分析了新闻模糊语言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6.
新春伊始,重报集团新闻阅评组主任记者朱晴方同志撰写的专著《模糊新闻举隅》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约25万字。经网上检索,《模糊新闻举隅》为目前国内较全面、系统探讨模糊新闻的专著,填补了国内新闻界的空白。《模糊新闻举隅》依据新闻媒体大量存在的模糊现象,比较全面地分析模糊新闻存在的背景、现状、表现形式、美学意义等,着重论述模糊手法在新闻采写中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启迪思路。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并且配有几十幅图片,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该书引用了本集团许多媒体所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模糊新闻已受到新闻界以及学术界人土的关注。在我们中国,模糊新闻的亮相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张精确新闻的人否定它,但也有人肯定它。198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题目为《一条缺少新闻要素的新闻——某企业利润十分之一被各方摊派,因怕得罪有关部门不敢透露厂名》。这是一篇模糊性很强的新闻报道,刊出后,反响强烈,有人否定,有人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模糊新闻理论及实践课题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上一期《新闻业务》上,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一文中,提出在新闻的语言运用上可以采取某些“夸张”手法,并且认为只要“夸张”得当,它将不等于对事实加以歪曲的“浮夸”。对这种看法,我有一些  相似文献   

10.
准确性是新闻语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准确性不等同于精确性,精确语言可以实现准确性,模糊语言同样也可以实现准确性.模糊性语言的使用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避免的.模糊理论能够解释新闻语言中模糊性词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运用模糊性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崔吉本 《青年记者》2007,(18):81-81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尽显语言魅力我见过一篇报道,这是一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300个字的很短的新闻,它刊载在《中国海洋报》上,忘记了发表的具体时间。标题是《海上对话》。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言要准确,新闻语言同时也需要“模糊”,这是否又是一对矛盾,其实,这是辩证的统一。往往,模糊是为了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晰。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回避对“模糊”语言的研究。 许多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特定情况下,巧用模糊语言恰恰可以摆脱尴尬,变被动为主动。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元泽。王元泽从小聪明伶俐,反映机敏。有一次,一个客人故意将一头鹿和一头獐同放在一个笼子里,有意问王元泽:笼子里哪个是鹿?哪个是獐?因为鹿与獐的外貌极相似,当时王元泽根本无法辨别哪是鹿哪是獐,但他又不甘心以回答不知道作罢。思考了一会回答客人:“那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客人一听,感到无可挑剔,连声称赞王元泽太聪明了。 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能收到奇妙的效果,反映出一种说辩理智。也可以想象,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上也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传播中,画面是基础,声音是灵魂.听觉语言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是这样,新闻评论性节目中语言运用就更是这样。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通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深入人心,新闻评论性节目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喜欢它那种揭露问题正视社会现实、实话实说的风格;喜欢它分析问题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魄力.在这其中,听觉语言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知道,《焦点访谈》在许多问题性报道中,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比如当事人拒绝采访,…  相似文献   

14.
字东玉 《新闻世界》2014,(1):159-16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首要的标准是准确,但是模糊语言逐渐成为新闻语言中一个客观必然的存在形式,这一必然是语言本身的属性,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凸显了它的存在意义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军事新闻强调准确客观,运用模糊语言似与此项背。然而,人类的语言具有天然的模糊性,军事新闻又因自身保密性、预测性、谋略性等特质,它又不得不降低语言的精确度,做适当地模糊化处理。本文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切入点,以实证为基础,剖析了军事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运用模糊语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属性决定新闻必须准确,模糊往往为新闻工作者所忌讳。然而,随着人们认识领域的扩大和深化,模糊概念、模糊语言有时也可以适当运用到新闻当中。搞清新闻中的模糊现象,有助于新闻理论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无可厚非的。有时,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模糊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晰。 所谓模糊语言,是指用不定词、词组构成语意,用来反映新闻事实的难以确定或不便确定的语言。新闻中的模糊语言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时间、程度、范围、数量方面不确定的词或词组,如深夜、漂亮极了、方圆几十里、一大批;另一类是在相对具体的语境中其指向显得模糊的词语,如热情大方、冷酷无情、大概如此等。实践表明,运用模糊语言能使新闻产生真实美、形象美、准确美。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采用模糊语言进行模糊处理。 一、模糊与确定性——用模糊语言处理确定的事物——获得准确美 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新闻报道存在的一大通病是语言枯燥乏味,可读性差。这是新闻作品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闻实践中,如何才能使新闻语言达到明了生动,引人入胜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变换一下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从模糊语言的运用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湖北《孝感报》发表的关于种田效益与行政干预的述评,可以称得上是经济报道中的一篇佳作。说它好,不仅它好在敢于去碰计划经济如何与价值规律相结合这一经济理论难题,更重要的是作者运用通俗语言将这一难题作了较为透彻的表述,使一般读者都能读懂,我感到,它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新闻方面的专业  相似文献   

20.
清新的文风,离不开鲜活的语言。而版面语言,则是语言中特殊的一种,它同样可以"写"出清新文风,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一元复始万象新,求新的新闻人更不例外。新的一年,在新闻界躬身践行的转作风改文风热潮中,《解放军报》政工专题新闻版也迈出了新的步伐。"鲜活的、水灵灵的"报道多了起来,不仅新闻性、指导性更强了,版面也更生动、好看了。善于运用版面语言,让更多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