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战争影片内容丰富,观众众多,值得深入研究。战争影片与攻击原欲、英雄情结、悲剧意识、哲学升华、人道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探索,以便更好地研究战争影片  相似文献   

2.
世纪又翻过了新的一页,炮火硝烟的战场血腥在谴责声中渐近阑珊。以透视战争恐怖,扬塑英雄精神为经典品质的中国军事学作出了紧合时代的响应。本通过比较当代军事学在20世纪始终的本集群,重点指出跨世纪军事学与旧有学形态轩轾有另的三大新变,即:超拔经典的题材选择、打破传统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3.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由无数的英雄创造的战争奇迹,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这种激越的历史诗篇,在英雄叙事中甚至保持战争的原汁原味就能够打动人,与此相对应,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叙事一开始就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配合战争的第二战争形式。抗关援朝战争英雄叙事的代表性文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英雄叙事边缘化文本的代表是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文本审美世界的代表性作家是巴金和杨朔。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遭遇》是肖洛霍夫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以其对传统战争文学的突破实现了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与开拓,达到了高度思想性和卓越艺术性的成功结合。肖洛霍夫关注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哲理情调,在艺术创作上也进行了探索发展。本文试从题材、人物、思想、艺术等方面来论述这部作品的探索与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论战争影片     
探讨战争影片与攻击原欲、英雄情结、悲剧意识、哲学升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 ,意在引发人们对战争影片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坚持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茨威格创作的重要主题。茨威格的中葶篇小说譬其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战争期间人们的悲惨遭遇,注重心理现实主义,把战争中卑微的普通人的悲惨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强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相似文献   

8.
本文较为客观而详细地论述了 2 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与苏联战争小说在寓意构造和审美形态上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中、苏战争小说在寓意构造上表现为战时表层直接寓意的“政治———功利”模式与战后深层的非直接寓意的“文化———哲学”模式。如对战争中的生存意识、民族意识、英雄意识、国家意识的强烈突兀和人道主义、历史主义、心灵拓展、世界话语等终极性审美目标的深层挖掘。由于各自的环境差异 ,国情区别 ,政治背景及文化传统的诸多因素限制 ,中、苏战争小说又呈现出不同的思情趋势、文化意蕴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乱世呼唤英雄,建安时期是战乱的年代,形成了英雄崇拜的高潮。建安文人虽然普遍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但是真正具备英雄气质并作出英雄行为的,除了曹操再无他人。建安文人处在时代和个人命运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有着悲凉慷慨的心理体验,曹操心境的悲凉还基于他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理解。  相似文献   

10.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是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别之一。50-60年代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强调对英雄人物正面形象的塑造,常常以革命浪漫主义加避对战争苦难的描写,以英雄主义,大无畏的气慨来淡化作为个体的人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新时期文学业工始后,这样的创作倾向有所改变,90年代,以邓一光为代表的作家注重描写英雄的普通性和普通人的英雄壮举,表现了经历苦难的人们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前苏联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为重要参  相似文献   

11.
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语体具有多样性特点,科学、艺术、报道、事务、广告、法律、政论等主要领域语体都有分布,但各体分布很不均衡,数量上存在3个梯级;阅读材料的主题、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为完整准确解读《孙子兵法》十三篇主题,对各家论点做了综合述评,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框架分析等新理论新方法,以期在更高层面上化解分歧。《孙子兵法》十三篇体裁是科学论文,具有逻辑严谨、思想明晰的理论框架,其主题系列全面反映战争进程,按道、法、术三大层级构建学术体系,集中揭示了竞争制胜的一般原理,并可为新思维范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和新时期军事文学的谱系中 ,对莫言的军事小说进行了审美观照、深度剖析和文化解码。认为莫言的军事小说在消解崇高的“非英雄化”的美学表述中出现了严重的认识论上的滑坡。因为军事文学最大的审美魅力永远在于它动人魂魄的庄严感、神圣感、使命感和崇高感 ,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是它永恒的主旋律 ,牺牲和奉献精神是它永远的坚定支点 ,任何突破与超越都必须以上述基本特征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游猎活动是古代社会用以修身娱情和军事演练的一种狩猎兼游乐的活动。三国以后,其娱情作用日益强化,军事演练的功用逐渐淡化。曹氏父子尤好游猎。游猎活动张扬了曹氏父子的尚武任侠的英雄精神风貌,影响到文学创作,使其作品洋溢着侠魂与豪气,腾发出奋发昂扬的人生意念和豪爽磊落的情怀,一并构成了"建安风骨"的重要内容,这正是英雄时代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纪行赋渊源于屈原《九章》中的《涉江》、《哀郢》两篇,通过刘歆、班彪、班昭、蔡邕等人的创作实践纪行赋有了固定的模式。建安时期"七子"对纪行赋的题材有所拓展便产生了军旅纪行赋。"七子"的赋作除了军旅纪行赋之外还有都邑赋、田猎赋、游览赋、山水赋、物色赋、情志赋、哀伤赋和咏物赋等多种类型。军旅纪行赋是建安时代的产物,因此有它独特的产生原因、文体特征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文选》“设论”类共选录了三篇作品,从文体归属来看,应当归属于赋体文学.具体而言,“设论”类形式上的“设问而答”、题材上的“士不遇”、体物“铺采摘文”和写志“识时知命”均为赋体文学特征,故《文选》“设论”类可视为赋的再分文体.  相似文献   

17.
文体属性探寻的历史流变——中国报告文学诗学回眸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数研究者对于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属于文学还是属于新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边缘性文体"等问题展开,90年代之后,则有将其视为知识分子、社会良知等主体意志的传达方式,或"独立文体"等属性认知出现。这些探讨和争论,实际上正是逐渐认识和把握报告文学文体本质的一个过程。对于报告文学的文体,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应该寻求新的理论路径和阐释,以捕捉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完整而真实的内核。  相似文献   

18.
浅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主题十分鲜明,一方面表现他顽强地同命运做斗争的英雄性主题;另一方面表现他对人、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的田园性主题。  相似文献   

19.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语言应用体系。它具有显著的语体特点。文章主要从词汇、句法及语篇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的语体特点。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大众性、公正性、客观性、趣味性和节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