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国凤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幼儿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我们从案例研究入手,通过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的剖析和研讨,来阐明我们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中对活动的程序设计、幼儿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材料的结构性、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纲要对幼儿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会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活动中,幼儿常围绕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幼儿问题意识直接影响到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作者通过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现状的分析,结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论述和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尝试性地提出了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蒋平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2):61-6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幼儿园科学活动与\"探究\"和\"生活\"两个词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指南》中也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 相似文献
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师在保证幼儿教学工作顺利推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真正意义上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尤其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幼儿教师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意识到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要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幼儿学习规律、心理特征等,积极开展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科学研究活动,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以此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我园以探究为科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从材料投放、兴趣引领、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我园地处农村,附近有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如何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本土化资源,引导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并亲近大自然,是我园长期以来不断研究的课题。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本地区的特点,我园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 相似文献
7.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16,(12)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事物间的不同和联系。教师要教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幼儿的科学活动贯穿于科学绘本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正农村幼儿园在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城市幼儿园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往往因为专业仪器设备不足而影响活动的开展。但农村也有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教师要能从农村幼儿园自身的自然资源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农村的"宝藏",让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科学,在生活中寻找科学,在自然中感悟科学的神奇魅力。那么作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如何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研究呢? 相似文献
9.
林淑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6):115-116
本文通过利用玩教具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利用玩教具增强幼儿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玩教具引导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三方面,来阐述玩教具是促进幼儿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精神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以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目前幼儿科学领域教学的现状,而且提出了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熊士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2):116-118
自我效能感是动机的核心要素,是主体性学习的心理支持系统。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作用。对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教育定义以及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REN Yan-gang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科学探究学习是一种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它与科学研究存在着异同性。这种异同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在认知过程上具有重演性;在获取知识上具有类似性;在问题解决上具有模拟性;在研究程序上具有简约性。把握这些特性对我们搞好科学探究学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数学探究教学设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当前的数学探究教学设计存在着逻辑起点错位、针对性不强、解释力不足和对传递性教学设计的习惯性支持等缺陷,根本原因在于两代教学设计理论(ID1和ID2)的惯性影响力.对探究需要的分析才是数学探究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设计时应注意:“元认知提示语”的启发暗示,防止“滑过现象”的发生,尊重探究过程的“自组织性”. 相似文献
14.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3,45(10):1045-1059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as formulated by C. S. Peirce is grounded in the notion of communities of discipline‐based inquiry engag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he phrase ‘transforming the classroom into a community of inquiry’ is commonly understood as a pedagogical activity with a philosophical focus to guide classroom discussion. But it has a broader application. Integral to the method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is the ability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 to actively engage i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iscipline‐based communities of inquiry so as to become informed by the norms of the disciplines, not only to aspire to competence within the disciplines, but also to develop habits of self‐correction for reconstructing those same norms when faced with nove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classroom. This has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scientifically. But it also has broader implications for thinking critically within all key learning areas. Here we concentrate on science education. We present the parallels between philosophical inquiry and scientific inquiry that need to be realised to promote and engage with scientific inquiry in the classroom. We also discuss the conflicts between philosophical inquiry and the way inquiry science in the classroom is portrayed in the education literature. Based on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perceptions of science as inquiry,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5.
蔡慧琴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3(9):111-113
研究性教学是目前国际国内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超前性、过程性、应用性、体验性、整合性的特点,它是对传统的传递式—被动接受式的教育理念的革新。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实践要求是把“答案”变成“问题”,进而在对“问题”的追问中建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把它运用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包括思想动员、研读教材、确立课题、搜集资料、指导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六个阶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和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兆星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3):65-69
《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增加了工程技术元素,提出“科学实践”概念。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型,更加关注具体的实践活动,更能促进与知识的融合,更有助于深化核心素养的发展空间。通过改变探究活动与知识建构相脱离的倾向、改变问题驱动方式为项目驱动、改变单一学科教学为学科融合等策略,可以有效实现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18.
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应然状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至此,"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有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至少包含了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八个方面也构成了有质量学前教育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是当前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关注热点。让学生经历真实的科学探究,教师需要了解真实科学探究的本质,明确科学探究的教育指向,学会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方法。真实科学探究是科学知识生成、验证和发展的过程,面对的是开放性的问题,需要探究者科学知识、有关科学的知识、直觉、想象力、创造性以及个性品质的介入,不存在一套普适性的、正确的方法和逻辑。教育中的科学探究不是让学生生成和验证新的科学知识,而是理解科学知识及其产生的过程,学习过程性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解,形成合理的科学本质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教师需要学会创设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探究情境,重视学生自由式的探索性活动,充分利用探究活动中的错误或失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学会协商型的对话策略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对话方法。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但二者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差异。本研究分别选择台湾地区和福建省五所高校,从课程目标、课程制度、课程结构三个维度,对两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了比较,发现台湾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确立了明确的课程制度,建立了多元、开放的课程目标体系,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认为福建省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于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更具专业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