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教学存在“五大缺失”,即教师示范朗读缺失,朗读基本要求缺失,学生个性朗读缺失,课堂“机会均等”的缺失,学生朗读实践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3.
朗读,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的。反过来讲,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而且,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  相似文献   

4.
李霞 《现代语文》2010,(3):58-58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相似文献   

5.
冷眼看朗读     
前段时间听了许多评比课、优质课、观摩课,对执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丰沛的情感等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课堂上那此起彼伏的朗读声、花样翻新的朗读形式记忆犹新:指名读,比赛读;集体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琅琅书声,经久不息,似乎语文课已经同“读书课”划上了等号。学生们在没完没了的朗读中烦了,听课者在无休无止的朗读中腻了。那不厌其烦的朗读,把祖宗遗留下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圣经”折磨得遍体鳞伤。凡事皆有个度,过犹不及,最棒的东西也经不住如此折腾。有朝一日,当大家把“读”糟蹋得体无完肤的时候,我们还能在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6.
“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教学的总目标,也是高水平朗读活动必经的三个阶段。文章从课标解读出发,论证这三个阶段教学实施的策略,从而为朗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尝试利用网络社交平台,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建立朗读教学网络平台、制作推送朗读指导微课、强化朗读教学的互动与评价三种方法,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法专家张田若曾说:“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然而,多年来,朗读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笔者对40节不同类型语文课朗读教学现状作了调查(其中:示范课5节,教研课10节,随堂课25节),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朗日匕读的总体要求,为了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对2013届毕业班1085个学生进行了朗读测试,测试结果让人瞠目结舌:朗读能达到“正确、流利”的仅有336人,占30.97%;朗读勉强能达到“有感情”的学生,居然寥寥无几。无独有偶,我在外出教研、交流中,发现各地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掌握每一处不同的“说”。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气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那些“说”  相似文献   

11.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朗读”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得到老师的青睐。日常教学中书声阵阵;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感情朗读”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朗朗书声不绝于耳。“思考”、“倾听”、“言说”、“写”……这些“佳丽”于是顿失颜色。因为学生动笔,课堂会沉闷;学生静心思考,课堂没有情趣;老师讲解,那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如感情朗读来得气氛热烈,让听课者和学生情绪激昂。岂知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的心里却是空空荡荡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感情地朗读”在课标中被列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已深植在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这句略显“激进”的话也从侧面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精辟地论述:“理解是基础,不理解或理解不深,文学作品就不可能化入朗读者的内心,就不可能变成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目的是统帅,没有目的的统帅,朗读的有声语言就会飘忽不定,甚至变成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随意性声音;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更何况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呢,更道出了古人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李镇西老师的课更是通过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朗读,让朗读的激情走进学生的心灵。然而,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就重视朗读。战国时的荀子强调“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詹代的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以至于口舌成疮”;宋朝的苏东坡更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名言。辛亥革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仍占重要地位。当时的课本就叫《国文读本》。“读”字很突出。新中国建立后到文化革命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也还占着一席地位,很多学校经常组织朗读、朗诵会。但到文化革命期间,朗读遭到了空前的冷遇。现在怎样呢?虽比文化革命中好些,但仍极不正常。在不少学校里,它被名目繁多的考试、作业,作文挤得只好“靠边站”。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听了不少“公开”课,听完后笔者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课竟然缺乏范读。课后和他们聊天,他们却振振有词地回答:“这叫做个性化朗读!”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涉及到朗读。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过去那种“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的“错位”现象,而创设一种“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格局。例如我在朗读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一课中,45分钟时间,除了学生听范读录音和讲解外,有27分钟让学生朗读。这堂课的朗读知识点是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的每篇课文后习题第一题基本上就是“朗读课文”。教学参考用书中“课文教学要求”的第一条也基本上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重在读,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书声琅琅,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以多种教学辅助方式促读。那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让老师们认识到了朗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特别是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好不热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