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光第明确提出了“取其长而制其害”(或称“收其利而制其害”)的西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采西学重实效促进富国强兵、宣传普种牛痘和戒除鸦片以及提出参用民权与重视报纸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刘光第的西学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体”“用”之争,是他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从许多方面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打开窗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与此同时,国人的西学观念也已开始形成。从西学观念的形成背景、西学观念的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西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派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作为近代变法维新旅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人物,他以传统文化资源解读西学思想.改造中国传统三世说,提出了独特的两三世说.三世说始见于<公羊传>,谭嗣同两三世说承接康有为三世说,加以发挥.两三世说将西学进化论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推崇上古思想、最终的大同世界理想纳入中国传统的三世说中.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较大影响的一位人物。他不仅激烈地抨击过封建的纲常名教,大声疾呼要冲决一切封建网罗,传播了自由、民主、法制和个性解放等观念;而且提出了变法维新、“以商为国”才能救中国的主张。 (一) 谭嗣同认为要“以商为国”,必须厉行变法维新,要变法维新,必须批驳阻挠变法的种种谬论。 一曰:中华礼义之帮,不可师“夷狄”。  相似文献   

7.
一、一贯重视并积极倡导中外文化交流早在学生时代,周恩来就已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1915年9月,他在南开校中的一篇作文中,对国学与西学的问题做过这样的探讨,他说:"今吾学者只知惟西学是求,视国学无所用而不重也,遂卑之。"但他却认为,"西学非可卑也,兼而学之,要不失将来实用之旨。以国学役酉学,吾主之。"①从这些论述中,不仅可以看出周恩来早在学生时代就已十分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而且还可以看出,他已有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观点。他既反对"惟酉学是求",也反对视西学为"可卑"的观点;他既主张国学与西学"兼而学之…  相似文献   

8.
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采西学”思想是他成就较大的部分。他对西学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技”、“器”观念,上升到了学理阶段。他认沩西学是“富强之术”,因此积极倡导学习西学。更可贵的是,他提出了新的文化价值判定标准“善”,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9.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县(今闽侯县)人。他在青少年时代,曾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又保送到英国留学。在那里,他亲身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科学技术。回国后,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他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比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更为特殊的地位,他是中国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理论和学术思想,宣传资本主义“西学”、“新学”以与  相似文献   

10.
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以著名的戊戌变法而为后人熟知,但对于他留下的丰富的诗文很少有人提及,尤其是他成就卓然的咏物诗,更是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咏物诗托物言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能从中体会他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本文试从这方面分析刘光第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1.
王韬对西学的广泛认识与了解使他的文言小说克满了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浓重色彩.反映了一个游历海外、深谙西学的责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王韬的文言小说显然比以往的文言小说有所突破,西方的科学精神、经济观念、女权意识、民主平等的婚姻观念在王韬笔下都有所体现,为我国文言小说开拓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显示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避步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迈进。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和时代精神常常濡染甚至决定该时代的文学思想及创作的风貌与走向.在中国各代的文化思想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该时代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思想.先秦子学、汉代经学、六朝玄学、唐代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清代实学、晚清西学,对各自时代的文学思想均有莫大影响,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了该时代的文学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3.
1940年,贺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华化西学”的观点。所谓“华化西学”,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就是中国化西洋学问。“华化西学”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从文化层面道出了翻译的意义与价值,还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确立了翻译西学的归化取向。贺麟归化翻译思想一方面是源于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他的英诗汉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采用通顺、流畅和地道的译文来代替原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用吴宓的话说,即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  相似文献   

14.
蒋梦麟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一定的贡献。从大清王朝的末代秀才到留美博士,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他鼓吹西化,曾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但又并非全盘西化派,也曾主张中西学两者融合,寻求互补等;在教育上,他为北京大学的发展和中国现代教育基本体制的确立,用心良苦;他崇拜杜威,倡导实用教育等新思想;他还倡导节育等,这些也都体现了他的新潮理念。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中日启蒙思想家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康有为虽提倡西学,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常常通过间接手段,其思想根源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儒学;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西洋,西学功底深厚,批判日本国内的儒家文化。上述差异造成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决定二者最终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文化大交流时代,也是中国文艺理论开始和西方接触和碰撞.并走向更宽广境界的时代。而王国维正是自觉到这种现代文艺美学意识的重要学者。他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从“小文化”向“大文化”,从“受动时代”向“能动时代”的转折,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被当代人称为"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借助于康氏的反写实绘画观念,可以很好地反观中国画界20世纪围绕中学与西学绘画关系展开的几次大型论争。从康定斯基坚持的"艺术本质""张力观念""艺术民族性"等思想出发,可以看出中国绘画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画艺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图轻道"而又忽视了传统绘画的"重道轻图"的精髓。从艺术本体上看,任何民族艺术对外来艺术的吸收如果不能取长补短都将留下遗憾。  相似文献   

18.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他将中国几千年的学术思想分为七个时代:以春秋前为胚胎时代,春秋及战国为全盛时代,西汉为儒学统一时代,魏晋为老学时代,南北朝、唐为佛学时代,宋元明为儒、佛混合时代,近二百五十年为衰落时代。尽管是一家之说,但也能粗略看出中国学术思想的大体脉络。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体是知识界,即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是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的倡导者。他们当时充分运用了报纸、学堂和学会等新型传播媒介,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新学,致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观念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学会组织与维新派传播西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组织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林纾虽然具有极强的反西方列强意识,但他并不反对西学的输入.林纾对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所张扬的基本观念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对西学的某些观点也能予以审视和反思.但林纾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仍存在着理解上的肤浅与隔膜.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的曲折与艰难,有助于我们体味林纾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时特有的复杂心态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